美國《大西洋月刊》1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如何在每天500起抗議中保持穩定 在中國東南部烏坎村的示威人群將警察和政府官員迫走一周后,他們在外國記者聚集的臨時媒體中心的外墻上印上標語,用中英文告訴記者們,不要把他們的行動稱作起義。標語是這樣的:我們不是要造反。我們不反對共產黨,我們愛國。
烏坎示威并不像看上去那樣不同尋常。2010年中國發生18萬起抗議和群體性事件,平均每天500起。村民們的抱怨很常見:地方官員通過賣地獲益并粗暴壓制異議。盡管鮮見單方面勝利及國際媒體關注,但示威者們也曾得到過官方一些讓步。然而,烏坎事件中最引人關注、最為獨特的是,抗議者們堅稱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盡管2011年中國的群體性事件數量可能超過整個阿拉伯世界,但上述這個特點是中國仍遠離“阿拉伯春天”式運動的原因之一。
中國的群體性行動似乎只是表達相對狹隘的訴求,希望在體制內解決問題。抗議者們屬于體系的一部分,而非去挑戰體系。這是釋放民眾怒氣的緩解閥,給予他們解決之道,同時維持專政統治。這事實上加強了中共的統治。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妥協事實上有助于維持中國目前的政治穩定。
這一傳統可追溯到10年前。2002年5月遼陽市數千名工人示威。當地腐敗官員侵占眾多工廠資產,使其被迫關閉,工人們因此下崗,無法領取退休金。與今天的烏坎一樣,遼陽問題也不是非典型性問題,全國性私有化運動給了一些官員特殊通道,令其能一夜暴富,無權無勢的工人忍饑挨餓。遼陽抗議規模龐大,整座城市停止運轉,高級別官員被迫做出回應。但抗議活動的組織者給高官寫信,強調示威群眾對黨的忠誠,僅要求官員執行現有法律、懲治腐敗。《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前社長菲利普·潘稱,抗議活動領袖不敢公開批評或要求民主,他們最終決定向黨的高層領導求助而非挑戰。
2002年以來,中國每天數百起示威的動因依然未變,中共將不滿控制在“體系內”和“小范圍內”的神奇能力也未發生改變。但若經濟增長停滯,諸多防止抗議活動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可能面臨風險。目前,中共領導層、地方官員和產業伙伴及中國民眾的經濟利益是一致的,雖然遠非公平合理,但足以讓上述三個團體共同協作維持政治穩定。▲(作者馬克思·菲舍爾,伊文譯)
環球時報201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