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月5日報道,原題:中國土地銷售引發擔心加劇 對把土地拍賣當成主要財政來源且已負債累累的中國地方政府而言,急劇萎縮的土地成交量顯然無異于雪上加霜。盡管成交量尚未下降到危急關頭,但分析家們表示,地方政府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到底是向遭受嚴重債務危機的城市提供金融援助,還是放寬嚴防房地產泡沫的限購政策,前者代價高昂,后者不得人心。
房地產公司透露,去年中國130座城市土地流標近900宗,約為前年的3倍。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最新統計,去年這些城市的土地出讓金總額約1.9萬億元,同比減少13%。鑒于政府連續出臺冷卻房地產泡沫措施,土地成交量萎縮并不出人預料,但形勢變化似乎相當突然,去年年底急劇惡化。1/3的土地拍賣流標發生在去年11月和12月。專家稱中國土地市場已進入“寒冬期”。
土地流拍已成為全中國的普遍現象。對地方政府而言,土地成交量萎縮來的正不是時候,過去幾年積累的巨額債務開始陸續到達償付期。“若持續下去,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將遭受嚴重沖擊”,中國人民大學的陶然教授說,“它們越來越依賴土地拍賣籌集資金,尤其是基礎設施和工業園投資。”
據中國審計署統計,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已高達10.7萬億元,其中53%須在明年年底前償還。分析家們表示債務水平仍在可控范圍,僅相當于中國GDP的約1/4,但土地收入缺口將令地方政府備受煎熬。2010年土地銷售收入占中國地方政府收入的74%。為恢復土地成交量,地方政府開始采取降價和將大塊土地化整為零的方式拍賣。媒體注意到,有些地方政府已將要求開發商必須在所購土地上建設一定數量經濟適用房的規定束之高閣。
若非商業地產市場遠比住房市場更繁榮,土地銷售收入萎縮勢頭將更嚴峻。但分析家警告稱,愈發過剩的商業地產土地供給量將改變這種局面,進而加重地方政府的負擔。▲(作者西蒙·拉賓諾維奇,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