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周玉書:站在三代領導人身后
◎張凡
1949年共和國建國前夕,16歲的周玉書開始參加革命工作,在鄉里當文書,他很快就成為鄉里的團支部書記。作為后備干部,他被列入了鄉鎮委員的考察范圍。
但“抗美援朝”戰爭的發生,使周玉書的命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新婚剛三個月的周玉書辭別故鄉,帶著一顆雄心前往了朝鮮,但就在即將跨過鴨綠江的時候,傳來了板門店停戰協議簽訂的消息。
仗是不用打了,但軍人還得堅守崗位,周玉書先是在炮兵部隊苦練火炮分解,每天扛著90斤重的火炮管跑步。進而成為優秀炮手被送到鄭州炮校學習,這位學習刻苦的小伙子很快就成為了軍中的佼佼者。
1964年,在時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羅瑞卿的推動下,全軍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軍事“大比武”運動。作為24軍的訓練尖子,周玉書帶隊參加了北京軍區的比賽。
周玉書率小組一路過關斬將,不僅在北京軍區奪得第一名,而且在全軍八個大區強手如林的角逐中,也拿到了第一名。
大比武的成功,使得33歲的周玉書得以有機會第一次跨入中南海。
周玉書在中南海住了三天。第三天,也就是10月1日,共和國建國17周年的大日子,周玉書隨觀禮團一同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在城樓上受到了領袖的接見。

1976年,在進入軍營23年,已經徹底成為一名職業軍人之后,周玉書卻突然接到上級的通知,要求他轉業回到地方。
在周玉書已經做好轉業回家的準備時,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了,駐扎在承德的24軍在第一時間接到了抗震救災的命令。
周玉書領著一團人,見人就救,整整三天沒怎么吃飯,從廢墟中救出了800多活人。等到救人結束,他們又忙著清理震區,搭建救災帳篷,足足待了三個多月,直到冬天來臨。搶險救災回去后,周玉書榮立了一個三等功。其時,他的轉業手續仍在上報中,一位北京軍區的領導看后,奇怪地說:“這么好的一個干部,怎么讓他轉業呢?不要走了?!?/p>
峰回路轉,周玉書從此再也沒有離開軍營。
1978年8月,周玉書這位副團12年的軍事干部終于熬成正團職,一年之后就被直接任命為軍副參謀長,由正團直接升任正師,成為軍隊干部年輕化的代表。6年之后,周玉書被任命為24軍軍長。
“今年有什么打算?”1990年1月,57歲的周玉書調任武警部隊司令。上任不久就接到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電話。
通話中,周玉書注意到了江澤民提出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要維護穩定,二是要注意處置突發事件。”
這番簡短的談話,實際上重新定義了武警部隊的作用。周玉書在上任后的一次講話中開宗明義地說:“武警部隊是黨和國家領導的武裝力量之一,不是公安機關的武裝力量,因此武警姓‘軍’不姓‘公’?!边@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一個很容易觸及雷區的事情。建國初期武警部隊有段時間曾移交公安部指揮,所以有的地方把武警看成是公安的分部,甚至在文件中就寫上“武警部隊是公安機關重要的武裝力量”。
周玉書上任不久,就宣布把武警的中心任務由原來的執勤為中心改為執勤、處置突發事件為中心。
嘗試的結果令人驚喜,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各種突發事件日漸增多,武警逐漸成為“處突”的一支中堅力量。
1992年周玉書在中共十四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次年一月調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負責了駐港部隊的組建工作,寫下了他人生中另一段精彩。
從農家子弟一路追逐夢想直到晉升中將,78歲的周玉書用“七子”總結了自己的人生之路:30年代小孩子;40年代窮孩子;50年代學毛著積極分子;60年代大比武尖子;70年代大批判的靶子;80年代挑重擔子;90年代以后就養孫子。
在自家客廳里懸掛著的三幅黑白照片,記錄著周玉書作為一個軍人的輝煌瞬間,其余的人生褶皺則隱藏在他過往的歲月中。面對珠江,他揮筆寫下自己最愛的一句話“滴水穿石,雄襟萬里”,橫平豎直中似有千軍萬馬在廝殺。
晨曦中,他站在三代領導人身后的黑白影像漸漸發亮。
在周家客廳里懸掛著三幅被放大的照片,周玉書分別站在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中央領導人的身后,無論世事如何動蕩,人生如何曲折,這位職業軍人總是站得筆直而挺拔,照片背后的故事則映射著這個時代的跌宕起伏。
摘自《小康》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