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璟 |

“神九”女宇航員劉洋
“神舟九號”飛船于2012年6月16日下午發射,執行首次載人對接任務。跟隨“神舟九號”執行任務的有三位宇航員,其中有一名是女性。中國首位女宇航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這也意味著我國流傳數千年的“神女飛天”傳說變成現實。
“神九”選拔航天員有些近乎苛刻的要求,那么這些苛刻的要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神九”的女性宇航員是怎么被選出來的呢?
目前,航天員大致分三類:一是空軍飛行員或試飛員出身,能夠駕駛、維修航天器,承擔科研、生產任務的專業人員。二是在太空專門從事科研的科學家、工程師和醫生。三是借助太空環境開展工作的記者、教師等太空游客。
歐洲宇航局對女航天員的選拔非常公開,一般會在網上公開招募志愿者。在身高、體重、年齡等標準合格的前提下,誰都可以報名。其中招募年齡在27歲至37歲之間。據介紹,很多志愿者都在進階訓練和之后的特定訓練中被淘汰下來,“比如個性太強的就容易被淘汰,理由是密閉空間中和同伴一起工作需要很好的合作精神,以及更成熟的心理條件。這樣更容易服從指令。”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 A S A)女航天員選擇范圍很寬,N A S A選拔女性宇航員的年齡范圍從25歲到55歲。選擇范圍也涉及各行各業,有軍有民,她們都有一個很大的相同點是,她們都對航天事業有著莫大的熱情和興趣。
統計發現,各國女航天員首次登陸太空的平均年齡為37.18歲,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決定的。據悉,此次中國“神九”升空的兩位女航天員候選人年齡均為34歲。
女航天員選拔的標準歐美各國都不相同。加拿大宇航局副局長愛德華說,選拔主要是擇優錄取,關鍵標準包括學歷、經歷、醫療資格、心理資質以及技術天資。通常情況下,航天員需要至少5年的訓練才有可能接受國際空間站的任務,“在訓練中,男女航天員也沒區別。”
而在中國,選拔女航天員的標準相對來說要嚴苛得多。
首先女航天員選擇都是從空軍部隊現役飛行員中挑選,對身體要求相當嚴格。身體條件須毫無瑕疵,比如牙齒潔白無瑕,沒有身體異味,甚至皮膚上的疤痕、口氣、蛀牙及腳繭都不能有。
專家稱,因為在太空中,最細小的瑕疵都可能造成大麻煩,甚至災難事件,嚴酷的條件可能引起疤痕出血,密閉艙室會加劇身體異味。
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徐先榮教授介紹,所有女航天員候選人必須已婚,有孩子,年齡超過25歲,這是為了確保她們身體和心理素質更成熟。
據報道,選有孩子的作為女航天員是因為:“對于太空,人類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例如空間環境和輻射的影響的確令一些東西回到地球會出現異常情況。同時,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訓練加上執行任務,當上女太空人后,就很難抽出時間來,再生育要等好幾年,可能錯過了最佳的初育時間。”

媒體曾報道稱,劉洋因為工作繁忙,暫未生育。
從眾多飛行員中脫穎而出,劉洋與王亞平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是實實在在的“女中豪杰”。
能成為中國首次女航天員的候選人,就已經證明王亞平與劉洋都是非常優秀的。而劉洋作為首選“神女”,除了過硬的飛行技術,更是有賴于她良好的心理素質、處變不驚的應對能力。提起劉洋的飛天之路,還要從14年前說起。高中畢業后,通過層層嚴格的體檢,劉洋以超過當年地方重點院校錄取線31分的高分,毅然選擇了長春第一飛行學院,成為一名女飛行員,也是建國以來,空軍在河南招收的首批女飛行員。
最能展現劉洋處事不驚的良好素質的,也是最能給她在選拔中加分的,是她從容處理“戰鷹”撞上信鴿的事件。
一次,劉洋駕駛著戰鷹在進行儀表飛行,飛機降落時,劉洋剛剛發出“收起落架!”的口令,便聽到“嘭”的一聲,一股鮮血直噴到擋風玻璃上。
瞬間,座艙內便充滿了焦糊味,劉洋憑直覺判斷:飛機撞鳥了。
在危急情況下,劉洋表現出了一個年輕飛行員少有的鎮靜,集中精力保持飛機狀態,和機組人員密切協同,采取正確的方法著陸。
11分鐘后,終于使飛機在跑道上降落成功。下飛機一檢查,飛機一共撞上了18只信鴿,有兩只被吸進了吸氣道。如果當時處理不當,后果不堪設想。
而另一名女航天員的候選者王亞平,來自山東煙臺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和體育成績都比較優異。1997年高考那一年,聽說招收第七批女飛行員,競爭很激烈,王亞平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參加了體檢,沒想到一路過關斬將順利地通過了學校、煙臺市和濟南的大體檢,高考分數下來以后,就收到了飛行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幸運地成為了全國第七批37名女飛行員中的一個。
從進入長春飛行學院的第一天起,王亞平就和大家一樣,被迫剪去了心愛的長發留起了男孩式頭發,長飛院的一年零八個月,她們除了學習大學課程以外,每天都得進行體能訓練和軍事訓練,還進行了拉練、游泳、跳傘等特殊的訓練。1998年,18歲的王亞平得到試飛機會,首次駕機駛上藍天。1999年的4月份,在淘汰了7名同學以后,她們剩下的30名學員順利地轉入了哈爾濱第一飛行學院,開始了真正的飛行生涯,在初教機飛行團,當第一次在教員的帶飛下飛上藍天,俯瞰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王亞平心里感到了無比的自豪和驕傲,那一刻她才真正地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女飛行員的驕傲。此后9年間,她的天空飛翔時間達到800多個小時。
由于有了女航天員的加入,航天員兩男一女的人員配置也對太空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戰。此次“神舟九號”在航天艙的設計上也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介紹,3名航天員的日常起居其實是分開的。天宮一號中的廁所是男女有別的,并且是獨立的空間。航天員沒有淋浴,但卻可以擦澡。

“神九”女宇航員劉洋
此外,天宮一號內還設了兩個獨立睡眠區,不但可以防噪音,也可以保護女航天員的隱私。
龐之浩還提到,按照一般的國際慣例,在太空用水的分配上會特別照顧女航天員,水量會多一些,另外還允許女航天員帶一些無毒無污染的化妝品。在失重狀態下,梳頭最簡單,只要梳好一種發型,它就會永遠保持不變。
而女航天艙內服也是根據女性的體型進行設計的,為了給“神九”載人飛行做準備,在“神八”無人飛船中就曾搭載了兩個各重75公斤的形體假人,按真實飛行狀態穿著艙內航天服,服裝上安裝有生理信號測試盒。
航天員中心的專家許志表示,在真實飛行中,心電、呼吸、體溫、血壓四大生理指標密切關系著航天員飛行時的身體健康,需要實時監測,供地面醫監醫生分析。航天員會24小時穿著生理信號測試背心,提取這些生理指標。形體假人穿著的艙內航天服,在飛船發射、返回和變軌階段航天員是必穿的,危急時可以救命。飛船座艙一旦發生泄漏,壓力突然降低,艙內航天服可以立即供氧供氣,提供防護。
男性能做的,女性也可以,地球如此,太空亦然。
世界上美國最早在1960年選拔出了13名女航天員,但卻因為怕失敗和怕影響男航天員的訓練而在1963年停止。世界上第一位飛天的女航天員是蘇聯的捷列什科娃。由于要與美國競爭,蘇聯的第一批女航天員沒有完全采用與選拔男航天員一樣的通行標準,比如,捷列什科娃就是跳傘運動員出身,因為當時蘇聯飛船的返回艙返回時要在離地面7公里時跳傘。
龐之浩說,考慮到男女的性別差別,比如女性脂肪多、體力差,所以女航天員大多是擔任任務專家,主要是操作機械臂、維護一般設備和從事一些常規試驗,還可擔任載荷專家,從事特殊的科學實驗。但也有個別女航天員擔任飛行任務,駕駛航天器,甚至成為女指令長。
龐之浩介紹說,美國最新的研究認為,女航天員在生理構造和心理素質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對失重等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強,心理素質穩定。女航天員有能力承擔航天任務,在某些方面更敏銳、更細膩、更周全。女航天員還可為乘務組帶來活力。
神女飛天,對中國人來說,在千百年前還只是一個透著些許神秘色彩、承載著人們美好憧憬的傳說,而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飛天”夢圓,隨著“神舟九號”的發射,“神女飛天”也從傳說成為現實。億萬中國人期待中國航天史上的壯舉,期待“神女飛天”,一朝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