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蘭蘭 |

1995年,24歲的王亞偉放棄他原有的電子專業投身金融圈時,他不會想到自己將被貼上“中國資本市場偶像”的標簽。
王亞偉掌管華夏大盤的6年半里,該基金的總回報率達到1027.87%,是目前所有基金中唯一一個累計凈值在10元以上的基金。依靠連續性的業績,王亞偉是目前業內唯一打破“冠軍魔咒”的基金經理,最終奠定了“基金一哥”的江湖地位。
王亞偉說,在華夏基金,團隊外出照相時喊的不是茄子,而是“業績”。
“你會發現喊出來的時候兩者的口形是一樣的。”他說。
1989年,王亞偉以安徽省高考狀元身份考入清華大學電子系。1994年,王亞偉進入中信國際合作公司。
他后來說,在這里他首次接觸到了證券投資。
1995年,基于對證券投資的興趣,王亞偉進入華夏證券公司,在當時全國最大的證券營業部——華夏證券北京東四營業部任研究部經理。隨后他跟隨該營業部經理范勇宏,1998年一起籌建華夏基金。
基金經理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2001年12月~2005年4月,王亞偉擔任華夏成長的基金經理,但在這段時期,他的業績表現平平,依舊是個不知名的人物。
2004年看錯航空股,王亞偉管理的華夏成長排名倒數第一,其間遭受不少白眼。之后,他開始淡出公眾視線。
2005年4月,王亞偉去美國學習了9個月。在很多熟知王亞偉的人看來,“這是一次鳳凰涅槃的旅程”。回國后其投資風格大變,業界甚至傳言,他從美國帶回了一部“天書”。
再次出山的王亞偉接手華夏大盤精選。之后,華夏大盤業績幾乎一直保持在巔峰狀態并多次問鼎冠軍寶座。
在美國學習期間發生了什么?王亞偉解釋說,在海外市場開闊了眼界,破除了對成熟市場的迷信,能更好地看待自己的市場所處的階段。
“而且你在美國會接觸到各種投資者,你會發現一個成熟的市場中投資者是很多元化的,有各種各樣的投資者。”王亞偉說,像一個企業一樣,一個企業在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對應不同的投資者,早期的是天使投資,然后過一段時間是VC投資,然后是創投,最后上市是IPO,上市了以后會有兼并收購或者是垃圾債等。
“在這個生態系統里面,有不同的投資者有不同的投資思路、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投資模式,非常多元化。有助于發現更多的投資機會。”王亞偉后來對重組等機會的發現,或也有這一考察的功勞。
從美國回來之后,王亞偉辭去了投資總監的職務,專心于基金管理。這也被認為是其業績提升的原因之一。
“這個工作對于我來講是非常大的負擔,因為同時要管人和管事,這兩個東西的性質完全不一樣。”王亞偉說。
“管人非常復雜,不是說你簡單一個待遇就可以解決的,他們有很多訴求。”王亞偉說,比如做了研究員是不是要做基金經理,是否穩定,是否有其他的公司去挖他,怎么樣考慮和評價、激勵,這些問題會占用大量的時間,而且他認為自己不太擅長琢磨這些事情。
最后,王亞偉在管理和投資中間選擇了投資。他此后不再是華夏基金的投資總監,但獲得了其他投資總監難以企及的業績。
在王亞偉擔任基金經理14年中,先后管理過四個基金。基金興華、華夏成長、華夏大盤、華夏策略。如果按照連續業績測算,投資者在初期投給他一塊錢,并且把分紅進行再投資,14年后1塊錢變成了28塊錢。
其中華夏大盤最為投資者熟知。王亞偉接手華夏大盤精選基金的2005年年底,正值中國股改這一制度性紅利大幕緩緩拉啟。2006年,華夏大盤以154.49%的成績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12位,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130%;2007年,該基金氣勢如虹,以226%的凈值增長率高居國內各類型基金之首,比第二名高出35個百分點,其凈值增長率是同期上證綜指漲幅的2.33倍。
巴菲特說,潮水退去之后,你才知道誰在裸泳。王亞偉真正坐穩江湖頭把交椅是在2008年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大潮中。當年憑借出色的選股和風險控制能力,華夏大盤跌幅僅為34.87%,比大盤少跌30多個百分點,成為當年的亞軍。
在2009年的小牛市中,王亞偉繼續引領風騷,華夏大盤精選以116.19%的回報率折桂,之后在2010年的震蕩市中,王亞偉盡管在冠軍爭奪戰中最終惜敗,但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精選依然牢牢占據了榜眼和探花之位。
王亞偉也成為目前唯一一個打破公募基金領先不能長久的“冠軍魔咒”的基金經理。
王亞偉的成功,源于他對重組題材股的出色發掘能力,跟著王亞偉選股成為了散戶的投資策略。成績雖無可挑剔,但內幕交易的質疑之聲始終不絕于耳。因熱衷重組題材股,他素來被所謂的價值投資者視作“異類”。
從2005年王亞偉擔任華夏大盤基金經理開始,王亞偉先后重倉投資*ST廣廈、*ST昌河、勝利股份等重組概念股,很少失手,借著重倉重組股,創出了4年10倍高回報的投資神話。
最早被媒體熱烈關注的例子是岳陽興長。2006年,王亞偉初掌華夏大盤,當年三季度便果斷建倉該股并連續三個季度增持,截至2006年末華夏大盤持有岳陽興長317.63萬股。
2006年末,岳陽興長因重組事宜宣布停牌;翌年2月,公司宣布與湖南高橋公司達成重組意向。復牌之后,公司股票接連走出10個漲停板,使得王亞偉手中籌碼價值猛漲。
此后,岳陽興長頭頂胃病疫苗概念的光環,受到市場熱烈追捧,股價繼續走強,股價一度較王亞偉建倉之初上漲近5倍。
王亞偉對重組股的精準把握也惹來爭議,如內幕交易。2009年王亞偉也曾因此首次正面面對媒體。
他回應說:“我從來不依據內幕信息去投資重組股,我只依靠三點:公開信息、合理推測、組合投資。”
看過成熟市場的王亞偉,并未被成熟市場的理念迷惑。公募基金發展到2012年,被動基金已經逐漸有了和主動基金分庭抗禮的基礎。
但王亞偉有自己固執的看法。他認為,基金經理對于自己的工作要有信心,要自信,不要受被動投資等因素的影響。
雖然被動投資(一般是指以獲得市場平均收益為目標的指數化投資,比如指數基金)在美國市場已經成為主流模式,但王亞偉并不認同。
他認為如果一個基金經理都不相信自己能戰勝指數,也不會有什么好成績。
“要是戰勝不了指數的話,老百姓還不如買指數了,為什么要買你基金呢!基金經理價值在什么地方。”這是王亞偉認為的基金經理的第二個目標。
他認為的第一個目標是創造絕對收益。如果5年10年仍然賠錢,基金經理的社會價值無從體現。
最后的目標才是“排名”,“這相當于是一個游戲一樣,大家看誰更出色一點,”王亞偉說,“但如果工作中把最次要的方面放在首位的話,可能做不到前兩個目標,排名也不會好,反之則有可能實現所有目標。”
與王亞偉一起出道的基金經理,都多多少少因為排名或者其他原因離開了公募基金行業,而他們的去向,絕大多數是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