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瑾 李卉 蔡怡 詹青云 孫璐 |

世行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行長林毅夫正式卸任,作為首位中國籍世界性金融機構的高官,林毅夫在世行任職的四年間為世行做出了哪些貢獻,他卸任之后,未來又將何去何從等問題都吸引了業內的關注……
首席經濟學家是行長的首席經濟顧問,世行的對外發言人。對內管理3個主要部門:一個是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一個是收集資料與項目評估,還有一個是進行預測和撰寫各類發展報告。世行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發展研究機構,在此供職的經濟學家有700多位。
2008年1月,林毅夫接到世界銀行行長佐立克的電話,他被正式提名世行首席經濟顧問了。
此前一個月,佐立克來到中國,與林毅夫進行了一次面談。首先他了解了中國改革發展存在的問題,然后聽取了林毅夫個人的一些看法。他們談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中國的問題。慢慢地談到了林毅夫對世界發展的看法。
后來,他說:“我干脆把你推薦到臨時推舉名單當中,如果有機會,你會不會接受?”林毅夫說:“如果你給我這個機會,我會考慮。”
20 年前,世界銀行就曾經向林毅夫拋過橄欖枝,但是林毅夫拒絕了。那時候,中國剛剛開放,國內真是如火如荼。林毅夫覺得如果人待在國外研究中國經濟的話,就如同隔靴搔癢,所以林毅夫一定要回來。30年來,中國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都是國外影響國內,現在已經是中國在影響世界了。但是,現在再到一個國際機構工作,就可以學習很多國外的經驗,所以林毅夫決定去了。
2008年5月31日,林毅夫上午出席北大畢業典禮,下午直飛華盛頓正式就任。此后,“飛來飛去”成為了他工作的常態。“我最苦惱的就是,一天為什么只有24個小時?而世行總共有157個成員國,時間完全不夠。”
太太陳云英形容他到世界銀行工作的時光,“就像是坐在一個偌大的餐桌旁,邊上不斷有人在上菜,一次一次地考驗著他的功力。”林毅夫自己也笑稱,他在世行這四年,可謂“好戲連臺”。
2008年林毅夫上任之初遇上了全球糧食危機和石油危機,上任不到10天,林毅夫就去了非洲。“世界銀行要幫助發展中國家,非洲的挑戰性最大。”
對于林毅夫來說,非洲是一個最具挑戰的地方。上個世紀60年代,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非洲比亞洲更有希望。因為,首先非洲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其次他們很多國家原來都是殖民地,等于直接進入了比較先進的體制。
但是,四五十年過去了,非洲還是原地踏步,有些地方的產業結構還出現了倒退,現在非洲的制造業就比60年代要差。世界銀行要幫助發展中國家,非洲的挑戰性最大。
有一天,林毅夫到了莫桑比克,參觀一個農貿市場,那里看起來和中國80年代的菜市場很像,有很多小商小販。在菜市場里賣東西是要交稅的,但有很多小販不交,選擇在里面打“游擊”。林毅夫進去之后,看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大概10歲左右吧,正是上小學的年齡。她提著一個竹籃子,籃子里裝了一些芒果。她正在賣芒果。林毅夫朝她走去,但這個舉動引來了警察的注意,小女孩看見警察來了,馬上撒腿就跑,芒果撒了一地。這讓林毅夫非常受觸動。這個小女孩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家,她首先看到了市場對芒果的需求,就進入市場。在市場里,她也對交易成本進行了計算,交不交稅?其中風險多大?而且,她也愿意冒這個風險。
但是,她原本應該去讀書的,肯定是因為貧窮才來菜市場謀生。一個未來這么好的企業家,只能賣芒果?如果我們給她更好的機會,她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將來長大了,對于社會就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世界銀行,就是要幫助這樣的窮人。林毅夫覺得他來到非洲,就是去播種,去傳播一些希望。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臺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林毅夫很清楚自己的職責,“作為行長的首席經濟顧問,我就得解釋,這些沖擊對于世界經濟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要有所交代。”
一開始,世行大部分人認為,危機充其量不過是3~6個月的事情。林毅夫以前20多年一直在教書,對于政策研究有一些心得。基于這些認識,林毅夫一開始就判斷,走出這場危機肯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為,在這次危機之前,是全球長達6年的高度繁榮,資金價格很低,到處充斥著泡沫需求。
而當危機發生以后,金融界驚魂未定,企業界投資找不到好的機會。失業率增加,人們對于未來普遍不看好。再加上本來很多財富已經消失了。當泡沫需求減少,就會出現產能的巨大過剩。
對此,在世界銀行還有過一次討論,就是預測30年以后還會不會有人記得這場危機。大部分人都說這個危機很快就會被遺忘,只有林毅夫一個人持反對意見?
那次討論是在2008年8月,雷曼還沒有倒臺,還主要是一個7000億美元的次貸危機。所以,大家都覺得這個7000億美元是小菜一碟,30年以后人們肯定會忘記。
但林毅夫不這么認為。根據過去的經驗,1929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等每一次的危機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他們怎么就這么有信心判斷,這次危機不會有其他因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2012年初,林毅夫又一次敏銳地察覺到,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甚巨。在1月份接受采訪時,林毅夫警告:“類似于2008年9月的全球性危機的風險是真實的。”
不久,世行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由去年6月的3.6%大幅調低至2.5%。時至今日,事實似乎正在不幸地證明,這一次,首席經濟學家又說準了。
四年任期,林毅夫為世行帶來了什么?他為世界經濟又做出了哪些積極的貢獻?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指出,跟國內不同,世行官員很多研究和功績并不能都通過新聞的方式公開發布或宣揚,因此林毅夫的大量貢獻并未能體現于文字和媒體層面。不過,呂隨啟卻給了林毅夫極高的評價:“他在華人經濟學界首屈一指,因為他對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相當了解。在他任職的四年中,加快了中國和世界銀行、各國政府的進一步溝通。特別是在制度創新方面有獨立的貢獻。”
在業界看來,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深層次地揭開貧窮的原因和解決之道,是林毅夫這四年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用林毅夫自己的話來說,自己任職世行四年中,一直在表示:“更多地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解決貧困問題。”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林毅夫正在實施一個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考察發展中國家快速工業化和貧困地區發展滯后的原因。”這是世界銀行早期對林毅夫的公開表態。
實際上,數據也表明,世界銀行近年不斷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幫助,這些都離不開林毅夫對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形態和問題的了解。在2011年,世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總額達到574億美元,依舊高于危機前的水平,而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總承諾額已達到1890億美元。
四年任期里,西方對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的誤讀常讓林毅夫反思,讓他聯想到世行,進而推動后者反思。2009年7月,林毅夫在《經濟學人》發表文章《走,別跑》,提出對于較貧窮國家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的小規模,發達國家復雜龐大的金融體系并不適用,低收入國家應做的,是將本地化的小型銀行作為自己金融體系的支柱。
此后,他又發表許多關于中國經驗和低收入地區經濟問題的文章和演講,世行網站對他的評價是:他為找出貧窮地區滯后發展的原因開辟了新的方向。
四年前林毅夫在參加完一場畢業典禮后離開了北大,直飛華盛頓任職;四年后,林毅夫將正式回歸。林毅夫創辦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辦公室相關人員表示,林毅夫確定本月回北京大學工作,繼續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其實早在今年3月,林毅夫在任內最后一次訪問非洲,世行在官方新聞稿中稱,6月1日任期屆滿后,林毅夫將返回他參與創辦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回歸北大,林毅夫的工作不會比世行輕松。一位學者評價說,林毅夫非常善于從對真實世界的觀察中進行理論創新。對林毅夫而言,最大挑戰或許在于:幫助政府為經濟改革設計一條切合實際的政策路徑。
展望即將“重啟”的北大生活,林毅夫曾表示,四年前以了解中國經濟為主,試圖去了解世界經濟,而今可以站在世界經濟舞臺,帶著中國過去積累的經驗了解世界。
不久前,林毅夫還表示,如果中國能夠深化改革、以中國擁有的增長空間和資源,其經濟再維持每年8%左右的較快增長20年不成問題。所以現在中國經濟到了進一步深化改革、消除經濟“雙軌制”的階段,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消除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擴大的嚴峻問題。因此,“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可能是林毅夫回國后研究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