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永崢 郝洲 |

《跟著美軍上戰場》
美軍在那里進行著美利堅合眾國歷史上最漫長的戰爭,我們要親眼見證這場中國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戰爭,所以,我們必須去。無人愿意戰爭,但不可不知道戰爭。
2010年9月1日晨7時55分,我們比約定時間早了半個小時站在阿富汗喀布爾國際機場國際安全援助部隊(駐阿聯軍)專用機場大門前。
2010年3月初,我們首次叩響駐阿聯軍大門時,卻被以“無內部人員接待”為由拒之門外。時隔半年,我們拿著隨軍采訪邀請函,再次站在軍用機場大門前回首一切時,不禁感慨萬千——
當我們第一次踏上阿富汗這片土地時,正值以美軍為首的駐阿聯軍與阿富汗國民軍,在阿富汗南部赫爾曼德省的馬爾賈地區發動代號為“共同行動”的大規模戰役。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9年12月1日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萬人,并計劃在2011年夏天開始從阿富汗撤軍。這場戰爭已經打了整整9年,但卻鮮有中國人知道這場戰爭的實際情況,也從來沒有中國人能近距離目睹美國軍隊在阿富汗的作戰。
我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申請隨駐阿富汗美軍地面部隊進行嵌入式采訪!
這個念頭把我們自己也嚇了一跳,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后,再也沒有中國媒體有機會對美軍作戰部隊進行采訪。
此時的我們對申請流程一無所知,抱著一探究竟的念頭,我們來到了喀布爾的駐阿聯軍總部。
駐阿聯軍總部的圍墻被一個個2米厚、5米高,上面還架著1米多高帶電鐵絲網的水泥墩包圍著,任何外來車輛在距大門50米之外就被攔了下來,訪客只能步行前往。在門口執勤的是一個英國兵。在我們說明來意之后,他用很不解的眼光看著我們說:“聯軍媒體中心不是在機場那邊嗎?”
我們好不容易才打探到喀布爾國際機場駐阿聯軍專用機場。當天警戒大門的是德國士兵。在查看了我們出示的記者證之后,德國大兵發問:“你們提前聯系過嗎?里邊有沒有人出來接你們?”
“我們是第一次來喀布爾,也是第一次跟駐阿聯軍聯系,所以想去媒體中心去拜訪一下負責人。”
“根據我們的規定,沒有人接,你們不許進!”
在我們的一再堅持下,德國大兵打電話給媒體中心,轉達我們的要求。那個德國大兵打完電話后就繼續檢查從基地大門進進出出的車輛和行人。所有的人——包括在基地內打工的阿富汗當地人——都將出入證掛在明顯的位置,即便如此,在走向大門的時候,所有人的雙手也都要放在哨兵一眼能看清的地方,以示沒有攜帶武器。進基地的車輛都必須在大門外50米處停下,執勤的德國兵會用高倍望遠鏡進行觀察,確認來車有聯軍頒發的特別通行證之后,才會打開綠燈放行。
半個小時里,帶班的德國大兵又打了四五個電話,可惜我們得到的最終回答是:“對不起,你們不能進去!”
直到我們隨軍成功后,我們才明白為什么首次溝通會失敗:第一,駐阿聯軍由49國的軍隊組成,各國軍隊都承擔不同的職責并有獨立的指揮系統,互相協調頗費周章;第二,即便是那天放我們進去了,從大門到基地核心地帶光開車就得20分鐘,如果沒有人開車帶路,根本不可能知道媒體中心在什么地方。在離開機場大門前,德國大兵給了我們一條很重要的線索:駐阿聯軍的官方網站上有國際媒體申請隨軍報道的全套流程。
回到我們下榻的飯店,登錄駐阿聯軍的官方網站,上面果然有全套的媒體注冊和隨軍申請流程,不過要提交的文件中有很多是我們在喀布爾無法完成的,比如說報社介紹信、需要報社領導簽字同意的“生死狀”,以及中國保險證明等,于是我們決定先回國再作計議。
一回北京,我們立刻按照要求準備材料,我們花了足足兩周時間才把這些材料備齊,申請了駐坎大哈的聯軍南方司令部的隨軍采訪,另外還申請了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隨軍采訪作為后備,然后將這些材料做成電子文檔,壓縮并通過郵件發送到聯軍專用的電子郵箱。
一切完成之后,我們長出了一口氣,心想:這下應該能趕上6月份的坎大哈戰役了。誰知,這一等就從4月初一直等到了5月中下旬,就是看不見來自駐阿聯軍的郵件。按照網上留下的聯軍媒體中心的號碼打過去,也總是打不通。
眼瞅著坎大哈戰役就要打響了,我們帶著文件到了阿富汗。有了上次的失敗教訓墊底,不怕聯軍再給我們吃閉門羹。算下來我們還有充裕的時間,就再次前往巴基斯坦,打算先去印巴實控線和巴基斯坦部落區進行采訪。
恰是此次巴基斯坦的采訪行程,讓我們結識了隨美軍采訪申請環節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巴基斯坦三軍公共事務辦公室的伊什蒂亞克少校。在我們去印巴實控線采訪的途中,伊什蒂亞克少校全程陪同,他曾經在阿富汗的聯軍總部工作過一年多的時間。
伊什蒂亞克少校通過他的個人關系幫我們搞到了在駐阿聯軍媒體中心專門負責外國媒體聯絡官的手機號!
一到喀布爾,我們就撥通了聯軍媒體聯絡官的手機。等我們報上姓名后,他驚奇地問:“你們怎么知道這個手機號的?”這其中的秘密當然不能讓他知道了,再說了,還可以顯擺一下中國媒體的“神通廣大”。
媒體聯絡官倒也沒有繼續追問:“我能幫你們什么呢?”
“我們是中國記者,今年4月提交了隨軍申請,可直到現在都沒有答復,我們想問一下進展如何?”
過了五六分鐘的樣子,對方傳來了一個讓我們感到很意外的回復:“對不起,我們這里沒有你們提交申請的記錄。”
怎么可能?這怎么可能?難道這兩個月在北京的等待純粹是一場空等?可是我的郵箱明明沒有投遞錯誤的回復呀?這個謎至今未能解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立馬再向聯軍提交隨軍申請。與上次不同的是,我們手上有這個媒體負責人的手機號,直到我們確認對方接到我們的申請郵件后,我們才算吃了“定心丸”。
接下來又是漫長的等待。好在這回只等了4天,我們就接到駐阿聯軍南方司令部的回信,說我們的申請已經送到他們那里,但他們的隨軍申請名單上有120多位記者在排隊,需要耐心等候。我們隨即在阿富汗展開其他采訪,但直到第二次阿富汗之行結束,坎大哈戰事仍未展開,而隨軍計劃再度陷入停滯。
不過,在我們即將離開喀布爾的時候,傳來一個好消息,至少對我們來說是好消息:駐阿富汗美軍司令麥克里斯特爾將軍捅了個大婁子。2010年6月22日,美國《滾石》雜志刊登了一則長篇專訪,詳述了麥克里斯特爾將軍及其屬下在巴黎一家四星級酒店的套房內閑聊時如何調侃白宮和五角大樓的眾多高官,并譏諷奧巴馬政府的阿富汗政策。因為這篇文章,麥克里斯特爾丟了司令官的寶座,也正因為此事,以及其他諸多的客觀原因,坎大哈戰事被延遲了。換句話說,我們還有機會親眼目睹美軍攻打坎大哈的主要戰事。
接下來就順利了許多。我們剛回北京就接到了駐阿聯軍南方司令部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說在9月1日~15日期間,有一個隨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在坎大哈參加作戰行動的采訪機會,問我們愿不愿意參加?
101空中突擊師?不正是《兄弟連》的原型嗎!
當我們接到同意接納我們進行嵌入式采訪的全套文件后,我們才知道為什么難,因為我們的申請得經五角大樓、北約總部、美軍中央司令部、駐阿美軍司令部、駐阿聯軍司令部和第101空中突擊師師部的一致同意。再加上眾所周知的美軍警惕中國媒體的政治因素,所以能于2010年7月5日最終獲得同意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