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彩霞
(西南大學 心理學院,重慶 400715)
80后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現狀調查
呂彩霞
(西南大學 心理學院,重慶 400715)
運用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對135名80后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同一性狀態存在顯著差異,總體上大學畢業生同一性整合水平高于在校大學生。這說明工作經驗促進了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80后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工作經驗
自我同一性是美國心理學家Erikson最早提出的概念,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對每個階段我之所以為我的本質、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的連貫性理解或較完整的意識,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個人內部狀態和外部環境的整合和協調一致。[1]Erikson將自我同一性看作心理社會現象。青少年時期最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會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當青少年建立了自我同一性,就具有了同一感。即對自己是誰,在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將來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問題有了明晰的覺知。若同一性混亂,青少年則不能正確地理解自己,不愿積極地理解社會,不去適應或者改變周圍環境,不能整合自己的社會角色,因而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可能產生逃避社會責任的情況或出現反社會行為。
Marcia擴展了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自我同一性形成過程中探索和承諾的行為特征為變量,提出了4種自我同一性狀態,即同一性擴散、同一性早閉、同一性延緩、同一性獲得。[2]Waterman的研究表明,個體在18歲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感,直到大學階段才從擴散和早閉狀態發展到延緩和獲得狀態。[3]
“80后”經常被輿論稱作是“垮掉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其個性特征、社會適應等是討論的熱點。80后大學生正處于青年后期,自我同一性的確立,關系到他們能否更好地適應社會,體驗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因此,他們的同一性發展地位怎樣,是否克服了同一性危機,他們的角色適應怎樣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筆者通過問卷對80后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的同一性地位進行了調查,以此探討他們的同一性現狀,考察工作經驗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筆者在重慶高校、人才市場等地發放問卷160份,收回有效問卷135份,調查對象出生在1981-1989年之間(80后),受教育程度均為本科及以上,男68人,女67人。其中在校大學生83人,大學畢業生52人。
測驗法工具為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該表由日本心理學家加藤厚于1983年編制,1989年張日昇教授進行了修訂,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數為0.88~0.91(P<0.01)[4]。加藤厚在Marcia的兩個變量(探索和承諾)的基礎上追加了“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變量,構成了12個項目的6種同一性地位量表:一是同一性形成地位,經過積極的自我投入,體驗著各種危機,終于選擇了自我投入的目標和方向。二是權威接納地位,沒有經歷過危機體驗,個體的自我投入的目標和方向大多是迎合父母、權威人士。三是同一性形成-權威接納的中間地位,在體驗中等程度的發展危機之上,正進行著高水平的自我投入。四是積極延緩地位,現在沒有進行高水平的自我投入,強烈的要求“將來的自我投入”,可以理解為延緩和同一的中間狀態。五是同一性擴散-積極延緩的中間地位,“現在的自我投入”的水平中等程度以下者中,其“將來的自我投入”的愿望水平不高于處于“積極延緩”地位者。六是同一性擴散地位:目前只進行著低水平的自我投入,“將來的自我投入”的愿望也較弱,未做出什么決定、無所向往。
表1是調查對象的同一性地位分布。從中發現,調查對象處于“同一性形成”地位的僅占總調查人數的14.1%,處于“同一性擴散”地位的人居多,占總調查人數的36.3%。該結果說明大學時期達到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并不多。雖然“同一性形成與權威接納之間”的人數占了相當比例,看上去同一性形成的達40.7%,但實際上并非是由自己的探索獲得同一性的形成,而是主要靠作為權威形象的家長和學校管理教育等外部條件的強化與管束而完成對環境、他人、自身的認識內化與認同[5]。這說明大學生過去的生活缺乏危機感,對現在的投入很有限,對將來的生活又很迷茫。

表1 調查對象的同一性地位分布
表2為在校大學生(a)與大學畢業生(b)同一性狀態的調查結果。在“現在的自我投入”上大學畢業生的得分(19.83)顯著高于在校大學生的得分(18.16);在“過去的危機”上大學畢業生的得分(18.17)也顯著高于在校大學生的得分(16.22);而從“將來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來看,在校大學生得分(19.22)卻顯著高于大學畢業生(17.69)。簡言之,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的自我同一性狀態存在顯著差異。

表2 在校大學生(a)與大學畢業生(b)同一性狀態
將“同一性形成”“同一性形成與權威接納”“權威接納”這三種同一性地位都看作“同一性形成”的地位,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的同一性地位對比的統計見表3。結果表明,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同一性達到形成地位(57.69%),而不及半數的在校大學生同一性達到形成地位(42.17%)。由此可以發現,大學畢業生的同一性整合水平高于在校大學生。

表3 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同一性地位對比
本研究發現,80后大學畢業生自我同一性基本形成,而在校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展狀況卻令人擔心。筆者認為,青年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能力、知識、理想以及家人對自己的期望等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處理好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關系,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該及早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而不是到他們即將畢業時才開始這方面的訓練。
不同的社會經歷使得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對待未來的態度截然不同。一般來說,在校大學生因為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而對未來充滿期待,并希望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學有所用,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大學畢業生面臨與大學校園不同的社會人際氛圍和工作壓力,并不一定能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樣去展示能力,甚至會遇見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壓力。這種狀態滲透到其自我概念中,使得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受到影響,在“將來的自我投入”上得分較低。整體上看,大學畢業生同一性整合水平高于在校大學生,這與他們所處環境也有很大關系。大學畢業生在參加工作以后慢慢學著適應校外環境,在社會的大熔爐中,他們努力融入社會生活并逐步實現自己的價值。筆者認為,工作經驗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畢業生的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發展。但是,他們也應該增加對未來的投入,使自己充分適應職場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現狀,以促進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1] 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0-42.
[2] Marcia J 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3):215-223.
[3] Waterman A.Identity develpo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an extension of theory and a review of research[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341-358.
[4] 張日昇.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構成及其自我測定[J].心理科學,2000,23(4):430-434.
[5] 王樹青,張文新,張玲玲.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與同一性風格、親子溝通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1):59-65.
Survey about Self-identity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the 1980s
LV Cai-xia
(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Using the scale of self-identity status,we investigated the identity status of 135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the 1980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undergraduates’and graduates’identity status and the graduates’identity statu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ndergraduates,which shows that working experience plays a great role in forming college students’self-identity.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the 1980s;self-identity;working experience
B844.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349X(2012)04-0106-03
2011-11-01;
2012-03-14
呂彩霞(1986-),女,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認知心理學研究。
book=108,ebook=259
(責任編校: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