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1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發現未來就業對學生至關重要 1978年中國政府決定實行的經濟改革已大獲成功。不久前,中國政府又出臺一項可改善經濟的措施——讓高等教育體系更合理。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中國將很快開始按畢業生就業率評估大學專業設置,“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美國的公立大學或許應學習中國的做法,并關注就業率等關乎最終效果的問題。畢竟,美國的大學畢業生同樣過多,很難找到與大學水平相匹配的工作。
與美國相比,中國采取此類措施將更為順利,因為中國的一切基本盡在政府掌控之中,經常能基于純粹的實用主義做出明智之舉,其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就是明證。然而,美國卻連續4年陷入嚴重衰退,我們的學術決策并沒有對未來經濟帶來良好先兆。
政府撥款大幅削減迫使美國公立大學大幅減少專業項目,但校方的決定往往基于專業受學生歡迎程度而非基于實際效果。當然,就業前景只是校方眾多決策因素之一。良好的教育體制將鼓勵創造性和嚴謹的學術標準。實際上,中國一直試圖向本國院校引進美國式的創新元素。專業縮減需要的是手術刀而非鏈鋸。
但以畢業生就業率為基礎仍是極具價值的評估方式,對推動高教改革能起到良好引導作用。中國注重實際效果的措施值得美國大學效仿。如果他們不愿行動,或許是國家立法機關考慮推行中國標準的時候了。▲(作者杰伊·薩林,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