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 奎
日前,韓國海警廳宣布要對越界捕撈的中國漁民采取“強硬措施”,甚至放寬韓國海警開槍限制,外界擔心這將導致中韓漁業糾紛升級??v觀1948年韓國成立后的對外關系史,漁業糾紛成為其周邊外交事務中的“重頭戲”,當中韓漁業糾紛為世人關注之前,日本與韓國的漁業糾紛曾一度鬧到兵戎相見地步,成為東北亞安全的“火藥桶”。
“李承晚線”激怒日本
1952年的朝鮮半島正處在戰火紛飛的狀態,可是以釜山為臨時首都的韓國李承晚政府出于軍事及解決與鄰國海洋權益糾紛的需要,于當年1月8日發表“對于與毗鄰國家間海洋主權的總統宣言”:宣布韓國政府對屬于國家領土的朝鮮半島及與島嶼海岸接壤的大陸架內已發現的和將來可能被發現的自然資源、礦物及水產品進行保存、保護及利用,并享有對相關海域的主權;擁有、保存、保護在韓國所堅持的“海洋限界線”(SLL)內存在的所有自然資源和財富。
其實在韓國單方面提出“海洋限界線”之前,占領日本的美國軍事當局就設定過一條“麥克阿瑟線”,規定日本漁民不能越過日本本土周邊的海上界線作業,但由于1951年9月美國與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讓“麥克阿瑟線”失去了效力。當時日本水產業極度活躍,年均捕撈量達200萬噸,而韓國只有50萬噸,特別是在日本海(韓國稱“東海”)水域,日本漁民的先進技術和“地毯式捕撈”方式令韓國民間怨聲載道。為保護本國漁業資源,李承晚才迫不及待地發表總統宣言,規定韓國主權海域為朝鮮半島周邊50-100海里的范圍,而環繞這一范圍的“海洋限界線”也被外界稱為“李承晚線”。由于“李承晚線”矛頭直指一水之隔的日本,而當時的日本恰好是支援“聯合國軍”與韓國軍隊對抗中朝的“后方兵工廠”,因此韓方決定一出,日本輿論頓時嘩然。但同年12月12日,韓國仍正式頒布《漁業資源保護法》,明確設定“李承晚線”的地理坐標,規定進入線內作業的漁船不論國籍,都要經過韓國政府批準,否則將被重罰。按照韓國的劃法,“李承晚線”將有爭議的獨島(日本稱“竹島”)也劃入韓國版圖。
搶船,槍擊,奪島
在韓國宣布“李承晚線”后不久,日本外務省以韓國違反“公海自由權”為名發表政府聲明,強調“沒有單方宣布公海上的國家主權的先例”。1月28日,日本還指出韓國單方面宣布獨島為自己的領土是“侵略行徑”。2月12日,美國也宣布不承認“李承晚線”。
面對盟友的強烈反對,韓國依然我行我素,就在總統宣言發布后不久,韓國軍警便迫不及待地對越過“李承晚線”的日本漁船“大打出手”,對此日本以限制向韓國出口冷凍船等捕撈裝備進行報復。2月4日,日本“第一大防丸”號和“第二大防丸”號漁船在濟州島以南海岸越過“李承晚線”,遭到韓國警察船只的追捕,韓國警察還擊斃竭力反抗的“第一大防丸”號船長瀨戶重次郎。之后,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干脆直接武裝護送漁船跨越“李承晚線”。5月28日,日本竹島縣漁業試驗場的觀測船“島根丸”號在海上保安船的護送下越線。6月25日,日本一艘水產試驗船在海上保安船的掩護下停靠無人戍守的獨島,并將寫有“島根縣隱地郡五箇村竹島”字樣的樹木栽到島上。
面對限界線可能成為廢紙的局面,7月18日,李承晚指示韓國警方要嚴厲打擊“非法侵入作業的外國漁船”。9月20日,日本海上保安船與韓國海警艇在濟州島海域首次發生武裝對峙。10月14日,韓國以“總統急令”的形式發布新的“捕撈宣判令”,同時成立捕撈審判所及高等捕撈審判所。1953年,韓國還確定成立海洋警察廳的計劃,當年底,該機構在釜山舉行成立儀式,下轄6艘180噸級的警備艇,主要執行打擊侵犯“李承晚線”的外國船舶的任務。
事實上,日韓漁業沖突焦點除了越界捕撈之外,還與更加敏感的獨島主權有關。1953年5月,一艘經過偽裝的日本漁業試驗船搭載著武裝人員,在海上保安船護送下登上獨島,并在島上建立領土標志碑。居住在郁陵島上的韓國居民立即組成“獨島義勇守備隊”,誓言“抗擊日本入侵”。7月12日,23歲的韓國青年洪淳七領導義勇隊奇襲獨島,并將島上守護領土標志碑的日本人扔進大海。8月23日,韓國民間義勇隊開槍阻止正向獨島靠近的日本保安艇,日艇在距獨島5000米處被迫返航。
不僅韓國民間對抗情緒上升,韓國軍警也出臺“作戰對策”。1955年12月4日,韓國海警司令金玉卿表示,韓國海警隊所屬艦船將對侵犯“李承晚線”的日本艦艇加強抓扣的同時,可堅決予以擊沉。時任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議長(時稱總長)的李亨根表示,韓國艦艇可在必要時進行“擊沉作戰”。1960年2月,日本海上保安廳下令全部14艘巡視船全副武裝出海。
直到1965年韓日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前,韓國共扣留328艘日本漁船和3929名船員,其中44人死傷。
日本用韓國“犯人”交換漁民
盡管韓日兩國為維護各自利益互不相讓,但兩國都想改善雙邊關系,實現邦交關系正?;皇且驗槿毡緫鸷笮枰纳浦苓叚h境,二是韓國也處于對朝軍事對抗中,得罪不起提供后方支援的日本,尤其是美國為拼湊“遠東反共同盟”,也力壓韓日和談。為實現兩國關系正?;?,日韓之間出現了一次用“犯人”交換漁民的情況。1959年12月31日,韓國根據此前兩國簽署的協定,釋放被扣押的900余名日本漁民,而日本也釋放曾在日本境內作亂的韓國“北送阻止隊”分子。這成為雙方關系解凍的第一步。
說到“北送阻止隊”,就不能不提及1945年朝鮮半島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后的一段恩怨。在二戰結束之際,日本本土生活著約200余萬朝鮮人,其中140余萬陸續返回故鄉,還有60余萬人因種種原因滯留日本,當時日本和美國主導的盟軍總部在向留日朝僑發出限期回國令的同時,也開始采取強制措施。1952年5月25日,日本長崎收容所的410余名朝鮮人被強制驅逐回韓國,隨后日本還動用武裝警察在東京等地襲擊在日朝僑,韓國政府開始著手將在日朝僑全部接回國內。但在1958年9月16日,朝鮮外務相南日也表示將接受從日本返回的朝鮮人,并開始與日本談判。韓國總統李承晚感到日本“腳踩兩只船”,決心用暴力手段阻止朝僑“北送”。在李承晚授意下,韓國內務部治安局第5情報處策劃了派遣武裝人員的“北送阻止隊”計劃。由66人組成的“北送阻止隊”在漢城進行一個多個月的秘密訓練后,于1959年11月至12月,被分成7個組從韓國釜山、馬山、巨濟等地潛入日本。
1959年12月,名叫李仁起和車鎮的“北送阻止隊”成員意圖對日本的紅十字會中心進行爆炸時被逮捕,隨后日本警方加強了對當地的警戒。1960年3月,李承晚下令全員撤回秘密派往日本的武裝隊員,但由于武裝隊員都是以非法身份進入日本的,所以很快就被日本警方以非法入境人員逮捕并判刑。1961年5月30日,韓日秘密協商后,出現了用被扣押的韓國“北送阻止隊”成員換回被扣押的日本漁民的一幕。1965年6月,韓日正式在東京簽署《韓日基本條約》以及涉及漁業等方面的三項協定,隨后兩國還簽訂《韓日漁業協定》。韓日漁業糾紛告一段落?!?/p>
環球時報201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