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近年來一直是全國“兩會”關注的焦點。今年“兩會”召開前夕,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未來我國能源發展將向綠色、多元、低碳化轉變,向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協調發展轉變,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調整能源結構的關鍵。
今年的“兩會”中,新能源依舊是熱點中的熱點,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5次提到新能源,可見國家對于新能源發展的重視。如何科學有序地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201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迅速。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字,2011年,我國水電裝機達到2.3億千瓦,在建規模5500萬千瓦。風電并網容量新增1600萬千瓦,累計達到4700萬千瓦;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0%以上。光伏發電增長強勁,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比上年增加3倍以上。
然而,2011年非化石能源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比重不升反降,約為8.7%和8%,分別比上年下降約0.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新能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建立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機制,這是政府針對目前新能源利用的現實而作出的決定。
我國的風電項目很多,但因為設備、設計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實際能上網利用的很少,沒能發揮風電項目整體產業規模效應。同樣情況的還有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盡管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全球第一,但太陽能發電占的比重非常少,這使得太陽能只能依靠出口來獲得發展。因此,雖然我國目前裝備的制造能力發展很快,但由于發電和輸電不匹配、裝備制造能力和市場接受能力不匹配的原因,新能源的利用水平無法跟上新能源發展的速度。

□ 2012年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上,參觀者被太陽能發電設備所吸引。 胡慶明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認為,發展新能源就是發展太陽能設備制造、發展多晶硅產業、發展風電技術,這種想法是很片面的。實際上,發展新能源必須要關注它的最終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生的能量最終要應用到人們的生活中去,這才是新能源利用機制的意義。
史丹說,新能源機制應該包括價格機制和市場機制,通過制定合理的價格,采用適當的激勵措施,逐步加大新能源在中國能源利用中的比重,實現產業之間,發電、輸電、用電之間,裝備生產和市場接受能力之間的協調發展。
一直以來,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被寄予厚望,但朝陽行業正面臨亂象叢生的狀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防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的盲目擴張。
目前,我國風能和太陽能的開發多數采取企業牽頭立項、政府審批的模式,資源開發權的取得具有很大隨意性,讓某些投機者有了可乘之機。一些本身沒有實力完成項目開發的企業,通過種種手段獲取了開發權,而后作價尋求合作者,這不僅擾亂了可再生能源產業市場,而且容易滋生腐敗。
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防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的盲目擴張”的要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邵秉仁表示非常認同。他說,在發展新能源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科學有序的原則,首先規劃要科學,新能源的發展必須與產業的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相互結合。此外,新能源和改造傳統能源必須相結合,要始終把堅持傳統能源的節能減排放在首位,因為在若干年內,傳統能源占主導地位的結構無法改變,新能源對調整能源結構能夠起到補充和改善作用,但在相當長時間內還無法代替傳統能源。
與發展迅速的風能和太陽能產業相比,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需“添柴加火”。近年來,面對能源“瓶頸”和污染加劇,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成為每年“兩會”都要討論的話題。然而截至2011年底,我國示范城市實際運營新能源汽車僅有1.5萬輛,與國家總體示范推廣目標2.5萬輛有不小差距。
“新能源汽車的應用是強化和落實PM2.5治理的重要舉措,是實現交通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新能源汽車發展迫在眉睫。”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大學副校長蘇蓉說。
然而要實現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僅僅加快速度還不夠,還要從長計議,做好規劃。有媒體統計,2012年,各地公布的在行政力量推動下預計的新能源汽車上路目標總數將近8萬輛,地方補貼標準已經提高到每輛12萬元。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馬純濟認為,新能源汽車發展要做好國家規劃,而且要尋找到新的技術路線,否則會出現全民都造新能源汽車,出現一哄、二起、三下來、四重來的混亂局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在談到2012年政府主要任務時表示,將大力推行分布式能源。代表委員紛紛就如何促進分布式能源發展建言獻策。
以天然氣為燃料的分布式能源具有清潔、高效和經濟的特點,近些年在北美、歐盟和日韓發展很快。目前,歐盟分布式能源平均占電力市場比例達10%,德國、荷蘭和捷克已達38%,其中丹麥更高達53%。歐洲燃料類型多樣,但主要以天然氣為主,并正在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緊密結合。
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讓分布式能源這一新興事物走進了我國發展新能源的視野。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十二五”期間建設1000個左右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擬建設10個左右有各類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區域。
然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分布式能源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分布式能源的運營模式與現有的能源集中供應體系及其管理體制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氣價高、并網難、電價低、外賣難”等問題猶存。
有代表委員認為,我國出臺了一些有關分布式能源發展的政策法規,但其中條款大多只是做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配套的鼓勵和補貼政策很少,可操作性不強,這是導致我國分布式能源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李小琳建議,發展分布式能源,要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大力推行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和微電網能量管理系統。“建議通過推動完善新能源立法和規劃,指導產業發展和布局,鼓勵新能源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并對新能源產業進行長期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