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夢就有希望。作為壓裂裝備人才基地的“領頭羊”,吳漢川正帶領自己的團隊朝著新的夢想出發。

□ 吳漢川(左)與同事一起對3000型壓裂車進行整體方案設計。 付喜艷 攝
人們常說,年輕人愛做夢。吳漢川年逾五旬,依然喜歡做夢。為了同一個夢,他在壓裂路上,苦苦求索20多年。首套車載式2500型壓裂機組的主設計師,國家重大專項項目“3000型壓裂裝備及應用示范工程”的技術首席,吳漢川被媒體譽為“走在壓裂之路最前面的人”,而他則說,自己其實就是壓裂路上的一個追夢人。
江漢油田四機廠從美國引進固井壓裂設備的技術是從買圖紙和組裝整機開始的。一堆圖紙,就像一堆天書,讓人摸不著頭腦。幾十箱圖紙摞起來就是一座山,從抽油機研究進入固井壓裂設備研究,吳漢川要另起爐灶,從“山底”攀登。“能讀懂圖紙,按圖紙生產產品就不錯了。”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投來的不屑眼神,讓當時還不到30歲的吳漢川“做夢都在想著造壓裂設備”。
有夢就有希望。吳漢川和同事從零起步,從仿造開始,生產出了國內第一套800型、1000型、1800型、2000型壓裂機組,用10年走完了國外先行者50年的“壓裂”之路。
在外人看來,吳漢川夢想成真了,但他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些產品都是“別人的孩子”。果不其然,2005年北京舉行招標會,四機廠沒有拿到一張訂單。看到壓裂機組的合同全部被外國人“搶”走,吳漢川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造自己的壓裂設備”的夢想愈發強烈。
從引進圖紙到看懂圖紙,從看懂圖紙到繪制機械圖紙,從繪制機械圖紙到修改老外的圖紙,從修改老外的圖紙到壓裂施工現場標注功率圖,時間在吳漢川的潛心研究中默默流逝。轉眼到了2007年初,在北京中國石化川氣東送裝備采購會上,江漢四機與來自美國、加拿大的同行同臺競標5個億的四套大型壓裂機組,其中有兩臺2500型。“山姆大叔”居高臨下、非我莫屬,做夢也不會想到這里竟成了他們商戰的滑鐵盧。
歷時一個月,從技術到商務的近百個指數江漢四機廠以高分勝出。吳漢川作為中國四機的技術代言人,開始了他的總結性陳述:中國四機從800型、1000型、1800型、2000型到如今的2500型五個級別的跨越式開發,吸收、消化了世界最前沿的新成果。我們結合中國地緣、地構不斷推陳出新,用6年時間向2500型大型壓裂機組作世界級沖頂。機組采用網絡控制、混砂車自動控制等專利技術,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老外”的目瞪口呆中,4套機組被吳漢川“一籃子”提走。
時隔一年,世界首套車載式2500型壓裂機組在普光氣田大型酸壓現場亮相,卓越的技術性能和穩定的工作性能,讓國外同行為之嘆服。聽著壓裂機組工作時發出的巨大轟鳴聲,吳漢川仿佛聽見了夢想開花的聲音。
“本子再好,沒有演員、舞臺,觀眾還能看些什么?”吳漢川說,搞裝備研發不能只埋頭干,最重要的是能“落地”,能取得實效。
在沙漠和高溫地區施工,需要良好的冷卻系統,而丘陵如川蜀地區,則要提高車子的機動能力。吳漢川在實地考察國內各油田施工作業環境后,為不同地貌條件“量身定做”了系列“獨家”設備。一年中,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油田現場度過,和壓裂大隊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

□ 吳漢川(左)在壓裂設備調試現場指導工作。 付喜艷 攝
一次,延安市幾家民營企業集資購買了一套1800型壓裂機組,他們一沒施工隊伍,二沒作業經驗,面對機組束手無策。吳漢川很快到了現場,幫助用戶組建起20人的隊伍,自編教材從設備原理、維修保養到實際操作,從壓裂技術到壓裂工藝對人員進行全方位培訓。第一次實戰是在租來的一口井上進行的。事前,吳漢川分析地層情況,設計施工方案,明確人員分工。作業當天,20名施工人員齊刷刷地站成一排,在吳漢川的指揮下各就各位,循環、試壓、打前至液、打攜砂液……操作人員一絲不茍,現場配合有條不紊。施工合格率100%,執行設計符合率100%。當這一施工評判傳來時,井場沸騰了,現場所有人涌向吳漢川,握手、擁抱、擊掌慶賀,歡笑聲回蕩在黃土坡上。從最初的一天一口井,到后來的一天三口、四口井,吳漢川把這支隊伍帶成了壓裂精兵。“我們的用戶非常樸實,他們每天的盒飯標準是3元錢,唯獨我的這一份是5元的標準。”吳漢川不僅收獲了用戶的真情,也收獲了“編外壓裂隊長”的頭銜。
2006年之前,我國大型壓裂裝備90%依賴進口,在此之后,國內新增的同種裝備80%都是“四機造”,且江漢四機廠的產品超過國內壓裂設備總數的50%。按理,吳漢川該知足了吧,可是,他又有了新的夢想。
中國壓裂裝備進入世界一流后還能做什么?是不斷地承接專項任務的攻關,線性地提升,還是不斷強健壯大,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美國OTC展覽會上,吳漢川聽過的一次關于水下石油裝備的講解讓他印象深刻。“一名專業技術人員在一個模型前大講在幾千米深的水下,機器能駕馭哪些工具,從事哪些作業……這樣一個簡短的講座給人一種啟迪,這個企業不只在做一個產品,他是在談未來對世界的能源改造,觸動全球能源發生實質性的變革。”吳漢川希望自己的工作也能有這樣的意義。
三十出頭的李莉莉2007年進入四機廠固壓設備研究所,跟著吳漢川從事新產品開發工作。一報到,吳漢川就把她安排進了2500型車載壓裂機組項目組,李莉莉心里直犯怵,原想著先打打下手,沒想到一來就接了項目。“你在基層分廠干了七年,實踐經驗豐富,在項目組正好能發揮你的長處。”吳漢川的目光帶著鼓勵。在辦公室、井場、餐廳,吳漢川見縫插針地給她講設計要領,引導她思考細化方案,從不直接“授人以魚”。工作上,吳漢川有時退在后面,有時又沖在最前面。有一次,2500型車載壓裂機組設計圖紙按期完工,裝機工作隨即鋪開。但當進口底盤車運到現場時,大伙兒卻傻眼了。底盤軸距與原有設計圖紙不符。一雙雙充滿疑問的目光看著吳漢川。“拆掉,重新裝配!”吳漢川果斷地作出決定。
迎著風雪,冒著嚴寒,吳漢川第一個爬上底盤觀測結構,測量尺寸,重新調整部件位置。裝配空間狹窄,人鉆進去很困難,他就將棉衣棉褲脫下來,穿著單薄的內衣鉆進去。衣服刮爛了,身上也劃出了傷口,他渾然不覺。一連三天三夜,他守在現場,任誰勸也勸不回去。“他對技術的嚴謹、執著和敏銳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在吳漢川的言傳身教下,李莉莉進步迅速,已在新產品設計中挑起大梁,2011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知識型員工”。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才能無窮大。看著手下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團隊,吳漢川看到了明天的希望。他把自己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如今,已年過半百的吳漢川又挑起了國家重大專項項目“3000型壓裂裝備及應用示范工程”研發的重擔,作為壓裂裝備人才基地的“領頭羊”,他正帶領自己的團隊朝著新的夢想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