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邊疆油站“形象大使”正在與越南隔河相望的新北山加油站為顧客引導服務。 仝江 攝
都說云南“山路十八彎”,都說貴州“天無三日晴”,都說云南“一山有四季”。但無論你看過多少俗語、民諺,都不如親身體驗一回什么叫云貴高原。
體驗之后,你才能明白加油站員工在黑夜里頂著暴雨、過泥坑送油爭取來的客戶有多珍貴,你才能明白一座加油站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對夫妻,你才能明白偏遠小站里一個人守站過年有多寂寞,你才能明白守著高速路的加油員為什么回家那么難……
近日,中國石化報社沿邊行云貴記者組行程2000多公里,探訪了云南、貴州的10座中國石化加油站。這些加油站,有的位于新建成的高速路邊,有的位于偏遠的大山深處。
每天,加油員要提槍加油2000多次。每天,加油員要免費清洗客貨車100多輛。在南方濕冷的空氣中,加油員的手指被凍得又紅又腫。在偏遠的夫妻站里,丈夫談到過年一個人守站時流下兩行熱淚。
但是這一切,都擋不住加油站員工迎接顧客時綻開的笑臉。
每天,記者都被感動著,沿途采擷著一顆又一顆“珍珠”。
“阿表哥你慢些走,阿表妹你慢些走……”長時間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看著路邊不時掠過的統一制式的加油站,很容易忘記身處何地。但進入一個服務區,突然看到幾位身著民族服裝的女孩兒邊跳邊唱,精神不免為之一振。
云南和貴州是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這里的中國石化加油站抓住民族特色這張牌,讓便利店營業員穿上民族服裝吸引顧客。
“自打我們穿上民族服裝,非油品的生意就好做多了。有好多顧客下車后還會找我們照相,我們向他們推薦的商品他們也會購買。”云南楚雄加油站營業員胡娟說。
記者借了一套營業員的彝族服裝穿上,馬上,就有不少顧客圍觀拍照。
“站里有一些少數民族員工,我們從他們那里學習民族歌舞,這樣,我們漢族員工當班的時候,也可以表演了。”胡娟自豪地告訴記者。
高速公路代表著發展的速度,卻并不意味著在高速公路加油站里工作的員工能享受到日新月異的繁華。
“除了同事和貨車司機,我們幾乎沒什么人可以說話。”楚雄石油分公司恐龍山加油站站長李發云說。
相對封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造就了高速路加油站里一個特有的現象——夫妻員工多。恐龍山加油站33名員工中,就有四對夫妻員工,站長李發云夫婦就是其中之一。

□ 云南紅河石油分公司洞坪加油站員工向記者展示他們剛收的越南盾。 仝江 攝
夫妻都在加油站工作,面臨的最直接問題就是孩子沒有人照顧。大部分夫妻員工都是托父母照顧孩子,平時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回家探望。
“我就沒那么幸運了,父母身體不好,岳父、岳母又要替大兒子照顧孩子,所以我妻子就辭職在家照顧孩子。”楚雄加油站站長張慶對記者說,“但是我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克服這些困難。”
在記者沿途采訪的加油站里,雖然很多員工都表達了類似的想法,但他們同時也表現出一種樂觀。
李發云告訴記者,公司領導了解到站里夫妻員工多的情況,還專門給站里配備了4張雙人床。
除了夫妻員工多,回家難也是高速路加油站里一個普遍的現象,因為高速路邊往往沒有方便的公交車通道。不過,加油站員工也有解決的辦法。張慶介紹說,貨車司機長時間沒有人說話,到加油站就有很強的交流欲望,而加油員長期在站里也很寂寞,所以也很喜歡和司機說話。久而久之,司機和加油員之間會形成一個特殊的“生態鏈”。加油員會記得不同司機的小習慣,司機也愿意捎加油員回家。
“兩座加油站怎么挨得這么近?”記者到達貴州黔南石油分公司高家坳加油站時,驚訝地發現一座系統外加油站——都勻汽運公司甕安加油站與它只有一墻之隔。
貴州石油經理辦負責人介紹,這個站可不簡單——甕安縣公交公司老板主動將28輛車的油箱鑰匙都交予高家坳加油站代管。
原來,地處貴陽東170公里的縣城甕安,以前一直沒有正規的城區公交車,直到去年8月,縣里成立了公交公司,購買了19輛公交車。此時,適逢甕安縣都勻汽運公司甕安加油站剛剛改造完畢,實行“每升讓利一毛錢”、賒銷、免費加水等服務,吸引了公交公司、煤礦運輸企業等用油大戶。
甕安片區經理劉健立刻組織高家坳加油站的員工一起對公交公司展開公關。多次交涉后,公交公司老板終于同意拿出兩輛公交車進行試驗對比。僅過了兩天,高家坳加油站送來的試驗報告就讓公交公司老板服氣了:每公里省5分錢,若以每車每天300公里算,大約每天就節省15元,近20輛車,一天就能省出近300元油錢!
高家坳加油站的員工,以不服輸的韌勁兒攻下了公交公司這座“城池”,還簽下了油箱鑰匙和加油卡“委托代保管協議”。
現在,甕安公交公司車輛已增加到28輛,成為甕安加油站最忠實的客戶。
“人們吃飯時,通常愿意去人多的餐廳,因為那里可能飯菜更好吃,加油站也是同理。由于公交車主要是為社會公眾服務,在當地老百姓心中是品牌形象,對各經營單位來說,他們選擇在哪加油,是一個無形的廣告,所以為了中國石化的形象,我們必須拿下它!”甕安片區經理劉健說。
河口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與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滇越鐵路、昆河公路、紅河航道在此形成樞紐與越南對接。河口口岸是中越邊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每天清晨,越南百姓如潮水般通過口岸,到中國來進行各種貿易活動。
記者在距離河口口岸僅20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座中國石化的加油站。
“這里是離口岸最近的加油站,每天有很多越南汽車經過。”紅河石油分公司洞坪加油站站長王華祥對記者說。
話音未落,一輛黑色轎車駛入加油站。王華祥說:“你不是要采訪越南顧客嗎,那就是常來加油的越南顧客。”
記者望去,黑色轎車里坐著一對男女,從長相上看不出和中國人有什么區別。站長告訴記者,他們是一對做白木生意的夫婦,男的是中國人,女的是越南人,家安在越南,卻經常來這里加油。
“我們經常來這里加油。”看到記者和只會說幾句中文的妻子交流有些困難,丈夫過來當翻譯,“這里是新建的加油站,服務態度比較好,設施、擺設也比較滿意。”
“你覺得這里的油品質怎么樣?”記者問。
“跟越南比的話,中國的油品質量更好,基本上我們都在這邊加油。”丈夫告訴記者,他們住在越南,今天到這邊是去蒙自買房。因生意需要平時中國越南兩邊跑,很喜歡到這個加油站加油。
不過,站長王華祥卻告訴記者,每天從加油站門口經過的貨車卻不常來加油:“因為越南那邊每升比我們便宜人民幣1塊多錢,所以運貨的司機會選擇在越南加油,但是他們特別喜歡到我們的便利店來買東西。”
“礦泉水呀,香煙呀,口香糖呀,他們都愛買。”王華祥告訴記者,為了方便越南顧客,他們也直接收取越南盾。只是這給他們增加了一項工作,王華祥經常要從做邊貿生意的中國老顧客那里打聽匯率,以便隨時把商品價格換算準確后告訴越南顧客。
“我這兒有剛收的越南的錢。”王華祥一邊說,一邊從貨款柜里拿出一張面值50萬元的越南盾給記者看。他告訴記者,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要把收到的越南盾拿回公司去兌換,話里透出做“跨國”貿易的自豪。
“蘇打水一件!”“燃油寶一瓶,馬上給你拿出來!”“摩托車推遠一點加油,你的茶葉馬上送過來!”
初到貴州銅仁石阡大橋加油站,這“唱買唱賣”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提著油槍的加油員不時朝便利店里喊上清脆的一嗓子,店里的工作人員就很快把顧客要的商品送出來,交付商品、收錢、入賬,一連串動作連貫而熟練。站里員工團隊意識非常強,默契地迎來送往每一位顧客。
“非油品喊著賣”是大橋加油站的一大特色,它不僅活躍了站內氣氛,更大大促進了非油品銷售。試想您正在加油,聽見前面的顧客買了一包煙,也許會想“我也買包煙在路上提提神兒”,充分挖掘了潛在的消費者。
加油站里跑得最勤快的是加油員邱娟,她是站里最晚入職的員工,但是通過不斷努力,創造了優秀的非油品銷售業績,工資待遇也從最初的1800元,漲到了2000多元,最高的一個月甚至拿到4000元。“我愛人是另一個加油站的站長,現在我收入比他還高,買新衣服也不用告訴他了!”邱娟說到非油品銷售帶給自己的改變就很激動。
這座僅有8名員工的加油站,一個月的非油品銷售額就有6萬元,員工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大家都以加油員這個職業為自豪。
其實,一路走來,記者在很多加油站都感受到中國石化加油員的這種自豪感。云南紅河石油分公司洞坪加油站加油員楊保國開心地對記者說:“以前我在其他公司工作過,連社會保險都沒有。自從到中國石化工作后,公司為我交了保險,還交了住房公積金。像我們這種從農村來到城市的人,以后結婚的話買套房子是很困難的事。公司為我們交了住房公積金后,解決了我們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