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大學圖書館 陳 斌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克拉克(Clark)說:能引起教學質量變化的是使用媒體的方法——軟件的設計,而不是媒體本身,因此,在設計網絡多媒體課件系統時我們著重考慮以下幾點:
(1)知識內容的新穎:在講述信息檢索知識基礎上,重點介紹檢索工具的使用及網上信息資源的開發,并將文獻的篩選、鑒別、利用融于檢索之中,突出實用性。
(2)基礎理論部分是吸引學生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基礎,但涉及較多概念和抽象性問題,也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部分內容,要求課件通過視頻等方式,化靜為動,化難為易。
(3)涉及到具體的實驗和操作方法的內容,操作性強,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要求真實演示和記錄其過程或以視頻形式展示其過程。
(4)設計風格的規范性和靈活性:對課程內容的整體功能上實現較為嚴格的規范,而在具體內容的表達上,根據內容的需要,進行靈活的個性化設計。通過功能鍵可以控制課程進度,便于學生靈活掌握進度。
(1)學生自主性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要去選擇使用不同的媒體形式、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來自主學習。
(2)系統的開放性。展示教學內容中的素材。
(3)系統的可擴性。教學內容,形式可隨時增加、刪除、修改。
(4)系統的可控性。課件的導航清晰明確,鏈接準確、無死鏈接。
(5)系統的易用性。降低課件開發難度,克服下載延遲時間過長或存儲空間不夠的技術問題,保護知識產權。
總體設計包括結構和內容的設計、功能的設計。在教學內容確定后,如何將這些知識內容在計算機上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加以表達,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整體上需要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設計;更具體的表現在對課程內容、封面導言、界面、交互方式、導航、超文本等設計。
(1)結構及內容設計
該系統包括信息檢索基礎理論、手工檢索工具介紹和計算機檢索系統三個模塊。每個模塊下又分課程簡介、課程學習、專題論壇四個子功能模塊。
課程簡介;簡單介紹本學科信息檢索課的主要內容,學習的重點、難點及學時安排。
課程學習:它是信息檢索課網絡課程的主體部分,以篇、章、節縱向目錄導航為主線展示學習內容,將所有檢索工具從概況、編排結構、檢索途徑、實例分折、練習等五個層面展開介紹,針對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較重要的名詞、概念、定義、教學用圖、表以及實例分析等設置了相關鏈接;
專題論壇:設置了有關信息檢索與利用的專題討論組,體現出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的功能,在討論區,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地區與老師討論問題,也可以與其它同學互相討論。
本課程的內容設計方法,能夠有效的引起和維持學習者的興趣。
(2)功能設計
導航:導航功能設計的如何直接影響到網絡課件的功能和質量,對課件規范化和標準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該功能可控制學習進度,增強交互活動。該課程設置了當前位置導航、章節導航、功能目錄導航、知識點導航等。
交互提示:教程提供了多種交互方式,按操作形式分:文本方式、按鍵方式、鏈接方式等,使操作過程更接近實際;按交互活動分:人機交互、人人交互。
同步播放功能:利用流式傳輸技術,服務器將經過特殊方式壓縮過的聲音、文本、圖像、視頻多媒體文件打成一個個壓縮包,連續、實時傳送給用戶,在網絡上同步播出。在這種方式中,用戶只要等待很短的一段時間用來下載一定量的緩沖信息,就可以開始利用播放設備對壓縮的多媒體文件進行觀看,多媒體文件的剩余部分將邊播放邊下載。
網絡多媒體課件系統是一個基于WWW的自主式異步遠程教學的信息檢索課多媒體課程開發系統,并且通過Intranet/Internet實現多媒體課件的發布與分布式存儲。
(3)腳本編寫
在課件設計中腳本的編寫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設計階段的總結,又是開發和實施階段的依據,從內容上看,它是網絡課件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腳本編寫可分為文字腳本和制作腳本。文字腳本是按照教學過程的先后順序,將知識內容呈現方式描述出來的一種形式;制作腳本包含著學習者將要在屏幕上看到的細節,并詳細說明各種信息表示的邏輯關系。腳本編寫主要內容包括:
①顯示信息。指屏幕上將要顯示的教學信息、反饋信息。
②注釋信息。說明顯示信息呈現的時間、位置和條件以及連接要求。
③邏輯編號。顯示常常是以屏幕為單位表述的,為了說明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每個顯示單位沒有一個邏輯編號,以便說明連接時使用。

圖1 “流式多媒體同步課件教學子系統”其用戶界面
④媒體、交互信息的表示。為了清楚地表示教學信息中使用的不同媒體(文字、聲音、圖形或圖象等),交互過程中呈現的各種信息,腳本中常常采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它們。
(4)素材搜集
素材準備是課件制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工作。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件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著素材內容是否能順利地加載到多媒體課件合成系統中,并能完成打包工作。素材主要有:文本、圖像、音頻、視頻。
①靜態圖象
要求圖像素材為.GIF格式,每一幅圖像在800×600分辨率下的尺寸為200×200—800×800像素之間。
②音頻素材
要求音頻素材為CD音質,立體聲,采樣頻率為44100HZ、8位。音頻素材主要為語音錄音,以.WAV格式存儲。錄制的聲音文件還要在GOLDWAVE軟件程序中進行修改,主要進行去雜音、分配合理的停頓時間等處理,并對每句或每段話的起迄時間記錄在案。
③視頻素材
視頻素材從數碼相機攝像獲取。與音頻轉換相似,先設置所需的采樣頻率等參數,選擇需要轉換的視頻文件,其默認的畫面大小就是352×288,采樣基準頻率為350赫茲。這些素材通過PINNAC視頻采集卡,轉換為計算機可識別的數據文件,然后轉換成AVI格式保存。
④文本素材
文本素材為純文本的.DOC格式,文字素材可通過鍵盤輸入、掃描資料并進行文字自動識別(OCR)處理等方法獲得。
(5)課件編輯
素材搜集完畢后,就要把文本、靜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內容組合在一起。同步多媒體合成語言SMIL可以把多媒體對象集成到同步表現中。利用SMIL語言,我們研制開發了“流式多媒體文本同步制作子系統”和“流式多媒體同步課件合成系統”,將收集的素材進行同步合成。
文本同步文件的生成:利用流式多媒體文本同步制作子系統,在其屏幕區添加屏幕序號,一屏內容最多13行,在其內容編輯區將文本素材輸入或拷貝到此區域,按屏幕內容區的“加入”按鈕,即可將文本素材加入到該屏,在屏幕內容屬性區根據已經記錄在案的每句或每段話的起迄時間,輸入某段要顯示的文字的起迄時間,然后輸出REALTEXT(.RT)格式的文字與聲音同步文件。
圖像文件生成:圖像素材無須壓縮和格式轉換。
聲音文件的生成:.WAV格式的音樂素材需用REALPRODUCER PLUS轉成RM格式,以便于流式多媒體素材的合成。
視頻文件的生成:保存后的AVI文件再利用REALPRODUCER PLUS工具壓縮成RM格式文件,以便于流式多媒體素材的合成。
文本同步文件及其它壓縮文件準備好之后,就要利用流式多媒體同步課件合成系統,將這些元素合成為RM格式的同步流媒體播放文件。
“流式多媒體同步課件教學子系統”其用戶界面如圖1所示。
流式多媒體同步課件教學子系統課件以多媒體為主要表現手段,所以其中加入了視頻文件使真實圖像、原始聲音、現場情況等真實地展現在學習者面前,增強了學習者的感性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
如圖1所示頁面的右側是用來播放同步文本內容(即教師的教學同步電子文稿)的區域。頁面的左上側是用來播放同步視頻、同步圖像以及同步動畫的區域。這樣利用多媒體的視頻、音頻材料的時候能夠使之與課堂電子文稿同步的話將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頁面的左下側是課件內容的滾動目錄,通過點擊目錄中的滾動標題可以很容易的在教學內容之間跳轉。例如用鼠標點擊“EI年刊本編排及著錄格式”標題就可以將屏幕右側和左上側的演示內容跳轉到“EI年刊本編排及著錄格式”這一小節,并在Real-Player控件中開始播放。在頁面的下方是用于控制播放內容的控制條。它們可以控制播放的內容快進、倒退、暫停、停止以及播放的音量和屏幕的大小等眾多功能。
信息檢索網絡多媒體課件系統根據信息檢索課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網絡自助教學的特點和要求開發研制,初步解決了信息檢索課網上自助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本系統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真實再現課程內容,跳躍式學習方法,使學生寓學于樂,克服了自助教學中學生脫離了教師便無所適從的最大障礙,解決了網上教學中自助教學的難點。同時啟發提示教學內容凝聚了教師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課件引導學生完成自助教學中難以達到甚至無法達到的教學目標,大大減少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工作量。
總之,該課件系統是采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研制的文檢課教學課件,它體現和貫穿了素質教育思想,注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1]王愛霞.數字化環境下法學專業信息檢索實踐課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11(1).
[2]姚敏,滑海.信息檢索課教學輔助網站建設現狀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14).
[3]張妍妍.以用戶搜索行為為導向的信息檢索課實踐教學設計[J].圖書情報工作,20010(13).
[4]劉增發.信息檢索課網絡化教學系統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