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鋼
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并向社會公開。這無疑是提高政府和生產企業公信力的一種方式,但筆者認為,要保證黑名單有足夠威懾力,真正發揮對不良企業的懲治作用,就必須針對中國整個社會的“質量幼稚病”多做工作。
盡管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市場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對質量的認識仍停留在相對較低的水平,有些認識與發達的制造業大國相比是相當幼稚的。
企業的幼稚病在于迷信物質與技術,而忽視對人的尊重和管理。從蒙牛、雙匯此前的食品安全問題來看,它們都通過了所有的相關國際、國內質量認證,買了各種世界最先進的檢測儀器,設立了最嚴格的質量流程。但質量并不是通過這些技術儀器和文件來實現的,而是在于參與產品生產的每一個人。忽視人的因素,恰恰是中國企業的幼稚所在。在這些企業看來,員工是機器的附屬物,不必被尊重和滿足,而對供應商則力求降低采購成本。這種漠視供貨商、員工等利益共同體的做法必然帶來一個個質量漏洞。例如,從三鹿事件來看,表面上是供應商或工人有問題,但埋下導火索的正是乳制品企業幼稚的質量認識。因此,硬件再好也是徒勞,只不過是為低劣產品提供了更高的生產效率而已。
監管部門的幼稚一方面在于迷信企業的技術能力和書面報告,認為一家企業只要各項技術、設備和流程完備,就是信得過的好企業,給予放行甚至免檢。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往往認為靠行政指令就能所向披靡,但市場關系十分復雜,例如整個乳業產業鏈條上就存在農業部、工商局、質監局甚至國資委等各個部門的監督管理,這種各自為政的現實實際上讓行政指令作用十分有限,避免不了“按下葫蘆浮起瓢”。
消費者的幼稚則在于特別相信所謂的“權威”、“認證”,只要看到產品有政府部門背書,打上“某某部門監制、認證、評估”,就非常信任,結果被一些類似“全國牙防組”的組織鉆了空子。另一方面,他們又對自身“用腳投票”的權利很不自信,遇到侵權行為也不想“自找麻煩”,所以幾乎每年都有一些擁有“國家品牌”稱號的企業在質量上翻車,而消費者也表現得很健忘、很寬容,繼續購買出事企業的產品,結果讓不良企業繼續活在市場里。
因此,“中國制造”質量管理上的幼稚病,可以說是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政府監管部門乃至消費者群體對質量的低層次思考的集合。如何消除這種幼稚病,需要把質量問題提升至國家戰略,而不是把它視為一個政府部門自身的內部業務。歷史上,日本和美國都把質量上升為國家戰略,尤其是日本很早就確立對日本戰后經濟復蘇起決定作用的是質量問題,邀請美國專家戴明、朱蘭等人赴日講學,并于1952年建立世界第一個國家級質量獎——“戴明獎”。因此,不妨成立專門的質量委員會,讓商品生產涉及的各個部門參與進來,針對整個社會對質量認識的幼稚病,既抓宣傳,又落實具體舉措,不僅公開“黑名單”,也設置獎項激勵優質企業。另外,一定要加強法制建設。光靠黑名單,雖然示范作用很大,但時間一久,“黑名單”很可能會變成一些企業演出的活生生的“歷險記”。沒有法律進行威懾和懲治,一些企業未必會害怕登上黑名單。
黑名單的出現,是“中國制造”質量管理水平的真實縮影。中國正在由“數量經濟”向“質量經濟”跨越,迫切需要正確的觀念、適宜的方法和工具,還有有效的監管行動。中國人的DNA里天生并不缺乏日本人、德國人的那種質量基因,只要早日消除質量認識上的幼稚病,就能走出當前的“質量迷失期”。▲(作者是北京大學質量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