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匡 林
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真正成為中國投資者的投資熱點是從2010年開始的,去年更是熱上加熱。在南澳,河岸產區的一個葡萄莊園不久前被中國投資者以1060萬澳元(1澳元約合6.5元人民幣)買走;在新南威爾士州的著名酒鄉獵人谷,一個酒莊被中國買家買下,日前剛舉行慶祝儀式,該買家還在尋找下一個要購買的酒莊。
中國買家最近一段時期連續出手,主要是由于澳元高企,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價格上升,加上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失去競爭力,市場占有率從20%下降到5%。這使得當地葡萄酒過剩,當地超市、酒專賣店將酒價壓低。一些酒莊盈利萎縮,但想在澳洲尋找到資金注入不容易,也難以從銀行貸到款。所以不少酒莊將希望轉到中國的資金和市場。銳勤資本集團行政總裁馬傅然(Frank Mattiussi )認為,很多好酒莊的價值大大縮水,有的僅為2007年的一半。有的酒莊已連續幾年沒有賺到足夠的利潤,有的甚至賺不到錢。中國投資者此時入市是好的時機。
澳洲葡萄酒業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了一個嚴格的監管體系,它將葡萄酒分為3個檔次:日常飲的葡萄酒、周末飲葡萄酒和特殊日子飲的葡萄酒。酒莊釀造的酒會嚴格按照這樣的等級來定價。澳洲的消費者很容易根據自己的需求建立起對自己所需檔次酒的鑒賞力。中國消費者有可能花費大價錢卻沒能購買到品質與之相匹配的酒。據銳勤資本集團首席財務總監羅愛波(Rob Appleby)介紹,投資澳洲葡萄酒業的方式有多種,每種形式都有不同利弊。比如新建葡萄園及酒廠,可根據具體投資要求選擇最適合的地點、規模、生產設備,但前期投入大,可能比收購現有酒莊成本更高,且建設、回本周期長。收購少數股權的形式,投資成本及風險較低,可通過投資了解行業知識和管理經驗,但投資者沒有商業決策權,在發展戰略和目標方面可能與現有控股股東不一致。成立合資企業與收購控股股權相比前期投入較低,但合資雙方在文化和管理方式方面的差異可能導致合作不暢。收購多數或全部股權可以擁有控制權和決策權,并可以立即參與澳大利亞葡萄酒市場,但資本投入及風險都很高,對于海外投資者來說監管成本較高。
馬傅然說,中國投資者有一個普遍的誤區,即“抄底”、“低價收購”的心態。如果能以低價收購到好資產當然好,但很多時候經營不善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如果買了不良資產,不但不能收到預期的回報,投資者還會大大受損。反過來說,優秀資產能產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回報,支付相應的溢價也是值得的,不要因為價格偏高就放棄。葡萄酒由于受氣候、市場等周期性因素的影響較大,回報的波動性也較大,在分析時需采用較長周期內的平均收益率。如果投資者在中國已有好的銷售渠道,投資澳洲好酒莊就是最好的。此外,購買酒莊的過程以及購買后的管理必須要有當地專家指導,才能確保生意增長。▲
環球時報201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