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1月12日文章,原題:美中關系的未來 十年反恐之后,東亞再度成為美國的一大重心。但世易時移,中國如今已是僅次于美國的經濟、技術和軍事強國。中國的崛起給美國的地區盟友和利益帶來新挑戰,增加了美國的戰略風險。中國的核政策強調威懾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它也在部署可以壓制美方導彈防御及打擊美國的第二代核武器。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在打造攻擊衛星和計算機網絡的手段,而美國的繁榮和安全依賴于衛星和計算機網絡。盡管美國十分強大,但越來越容易受到戰略攻擊。
中國面臨類似實力悖論,即力量的增強伴隨著脆弱性的增加,這是因為在核武、太空和網絡三大戰略領域,技術更容易提升戰略進攻而非戰略防御能力。由于兩國都日益依賴太空和網絡傳輸數據,這就增加了衛星和網絡受襲的潛在危害。倘若中國人以為越是強大越是堅不可摧,那他們就錯了。
技術也大大削減了進行戰略攻擊的成本。跟戰略轟炸比起來,癱瘓關鍵衛星和計算機網絡不費一槍一彈、代價低廉。然而攻擊太空或網絡可重創美國或中國的經濟。
美中均有資源維持強大的戰略核武及打造反衛星和網絡戰能力。他們對彼此也有這個動機。不過,軍控跟防御一樣不能使美中擺脫彼此的戰略脆弱性。美中核能力并不對稱,所以兩國核武裁軍不現實。控制反衛星武器也無法得到驗證。網絡軍控更是聞所未聞。
降低美中彼此不斷上升的脆弱性,將有賴于一種不同的辦法:互相戰略克制,即兩國應達成共識,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反衛星或網絡武器,對另一方或其盟友實施戰略攻擊。對于美國來說,這意味著接受中國的核威懾力。而美方也應堅持中國做出承諾,不要主動攻擊對我們經濟至關重要的衛星或戰略網絡。
承諾能否信守,甚至在危機時期,最終取決于互相威懾。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若一方明白它無法抵擋報復,那么就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反衛星或網絡武器。當然魔鬼在細節中,互相戰略克制如何定義乃是關鍵。
對于美國來說,現在正是提出美中戰略克制的好時候。中國可能不情愿,特別是考慮到中國軍隊的反衛星和網絡戰,是抵消美國常規優勢的途徑。不過,美國可以拿出旨在降低戰略危險的全面方案,持之以恒地貫徹。▲(作者為戴維·岡珀特和菲利普·桑德斯,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