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愛飛
如果有選擇、分批次地將麗水農林產品“嵌入”渤海商品交易所,并經授權設立“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則可孕育、壯大“綠色崛起”的新型業態,推動麗水市的“科學跨越”
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簡稱“渤商所”)是一家圍繞石油化工、金屬、煤炭能源和農林等領域商品交易的新興全國性交易平臺。該所既不同于期貨交易所,也不同于滬深證券交易所,更不同于傳統的現貨市場,而是將上述三者相結合,構建起以全球首創的現貨連續交易制度為核心,通過市場服務網、資金結算網、商品物流網、價格發布網,服務于實體經濟,實現商品貿易、商品投資和價格發現三大功能。該所成立近三年來,發展迅猛,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現貨商品交易所、國內國際重要影響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價中心。
設立“渤商所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對麗水來說,是一個全新戰略構想。為此,筆者從先行設立渤商所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初步構想等幾個方面,著重理清和闡釋。
麗水市處于浙西南山區,具有優越的氣候條件和種質資源,香菇、黑木耳、茶葉、高山蔬菜、松香、靈芝、中藥村等眾多名特優農林產品在國內外樹立了良好的市場聲譽。近年來,由于受發展理念、資金要素、交通條件等各項制約,麗水農林產業的發展遇到了諸多瓶頸,存在著農民增收難度加大、銷售網絡過于傳統、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議價能力弱、涉農金融活力不足等問題。
如果有選擇、分批次地將麗水農林產品“嵌入”渤海商品交易所,并經授權設立“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則可在順勢解決農林產業自身發展瓶頸問題的同時,相應孕育、壯大“綠色崛起”的新型業態,對于推動麗水市“科學跨越”有著至關重大意義。
——有利于突破傳統交易模式,實現農林產業轉型升級。借助渤商所的網絡,將麗水農林產品“搬”到電子平臺上交易,可實現現貨貿易在交易平臺內集合競價、集中交易,能迅速找到交易對手,有利于中小企業降低貿易成本、增加貿易機會、加快資金周轉、擴大市場規模,有利于加速農林產品產業化、市場化和信息化進程,實現農林產業轉型升級。以松陽縣的松香為例,今年2月23日,松陽“脂松香”在渤商所掛牌上市,截止到5月4日共50個交易日內盤面累計交易總額156億元,日均成交量約2.83萬噸,日均訂貨量1.1萬噸,日均訂貨額1.2億元,其示范帶動效應已經顯現。
——有利于打造“麗水標準”,提升麗水在國際國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中的“話語權”、“定價權”。如果設立渤商所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那“麗水標準”就必定是交易中心的標準、渤商所的標準乃至全國的標準。由于農林產品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價格波動也較為明顯。有了電子交易中心,便可通過此平臺的遠期倉單的價格波動來左右現貨市場的價格,從而鞏固和保障了農林產品價格的穩定,起到了制定價格的主導地位,從而贏得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有利于夯實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有效推動資本市場發展。設立農林產品交易中心,無疑能“活絡”農村金融生態,拓寬民間資本進入農林產業及相關服務領域,增加麗水農村金融服務供給的有效性,夯實“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的載體與內容;同時,交易中心除了可進行融資融貨外,還可在建設過程中協調推進非上市公司定向融資、股權轉讓、質押融資等資本運作,有效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助推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有利于催生和拉動相關綠色產業,提高居民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由于圍繞該平臺要建立產、供、銷、倉儲、物流等一體化服務網絡,這既可改變農林產品服務業發展滯后現狀,又可催生和拉動餐飲娛樂、商貿流通、金融服務等綠色產業,增加就業機會,真正致力于“生態富民”,對于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巨大貢獻難以估量。

表1 2011年麗水市主要特色農林產品產量與份額
——有利于發揮“疊加效應”,提升麗水對外美譽度、知名度。通過農林產品交易平臺,可把“麗水”提升放大到全國甚至國際層面,可與當前麗水“秀山麗水養生福地”品牌打造、省級生態產業集聚區建設等“遙相呼應”,能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創新要素集聚到麗水,在通過外力不斷增強自身內生發展動力的同時,更好地“讓世界聚焦麗水、讓麗水美譽世界”。
麗水多種優勢農林產品符合大宗商品特征。由于在渤商所上市的產品需要有可同質、可交易、可保存、可大批量買賣、需求多等大宗商品特征,根據該特征和麗水自身的農業產業優勢,香菇、黑木耳、茶葉、竹碳(或竹纖維)、碳匯、油茶等農林產品以及鉬礦、瑩石礦等延展產品均可入選。由于農林產品市場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特征,麗水上述農林產品產量在全國如此高的份額已實屬不易(見表1),這表明麗水“農林產品價格”可納入渤商所交割標準(就像“中東阿曼石油”作為渤商所交割標準、“西得克薩斯州原油”作為紐約原油交易所交割標準一樣)。
市場主體運作已經趨于成熟。當前渤海商品交易所正處于業務拓展期,剛在麗水布局“浙商之家”等兩家授權服務網點,渤商所高層對在麗水設立農林產品交易中心興趣深厚。同時,松陽“脂松香”掛牌上市帶來的“示范效應”正在發酵,一些民企對于推動麗水其他農林產品及鉬礦等礦產品上市的積極性非常高。再次,麗水民間資金雄厚,投資群體、投資理念較為成熟,渤商所下的農林產品交易可做到“虛實結合”,十分有利于麗水培育農林產品投資和交易主體。
政策上有很強的可操作空間。農林產品交易中心屬于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中不可復制、有別于“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點”的特色性內容,而利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這一個在全國“先行先試”平臺,政策上的操作性,已經不存在任何障礙,完全可以繞過麗水現有農村金融改革試點“一事一審批”的剛性機制。加上華東地區尚未有農林產品交易中心,先行設立“渤商所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時機已成熟,應緊抓機遇,未雨綢繆,以全局戰略的高度盡早謀劃其思路對策。
根據麗水自身農林產業優勢,“十二五”時期發展特征和區域發展趨勢,筆者建議,“先行”設立渤商所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的總體思路為:牢牢把握“全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難得機遇,著重依托“渤海商品交易所”這一平臺,緊緊抓住“上市農林產品組織推薦”這一核心關鍵,著力加強“交易中心、標準化、交割物流基地、農林生產基地”四大建設,大力引導農林產業資本與民間資本互動、農林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在努力實現農林產業轉型升級中逐步把麗水打造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國際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宗農林現貨產品交易和定價中心、大宗農林產品物流集散地和生產基地”。根據上述構想和設計框架,農林產品交易中心的體系建設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啟動實施):在2013年6月份以前,建立組織機構,做好兩種以上農林產品在渤海所上市推薦工作,引導整合相關貿易主體企業;同步與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可參照廣東茂名與渤商所合作模式),設立渤商所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做到“三落實”場地落實、資金落實、政策落實,啟動市場正常運行。
第二階段(深入推進):繼續引導農林產品上市工作,并用政策吸引“脂松香”轉入麗水農林產品交易中心;拓展農林產品市場交易和投資主體;加快農林產業產業化、信息化和標準化進程;完善農林產品融資融貨體系建設;加強非上市農林公司股權融資建設;用兩年到五年的時間,建設以南城富嶺區塊為核心,以南城水閣、龍泉、慶元、松陽、云和等原有物流區塊為節點,構建集交易、交割、配送、倉儲、加工、包裝、融資等一站式物流、金融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強大區域輻射功能的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大宗農林產品物流集散地(交割中心)。
第三階段(全面完成):用八年左右的時間,引導整合一家農林企業在證券市場上市,吸引外地其他大宗農林產品到麗水農林交易中心內掛牌上市;一個運作規范、競爭有序、功能完善、自由流動的多元化大宗農林產品交易體系基本建成;建設中國規模最大、國際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宗農林現貨產品交易和定價中心、大宗農林產品物流集散地和生產基地”的目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