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發展中心 彭小波 宓佳
從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強調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作為中國航天的發祥地,是我國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的總體研制與系統集成單位。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和國內外市場化競爭的日益激烈,研究院在知識更新、科技發展、市場競爭等方面面臨的考驗越來越大,創新能力建設已成為影響研究院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作為研究院預研創新的總體單位,為了應對新環境、新形勢下的嚴峻考驗與挑戰,更好地牽引和帶動研究院各分系統單位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發展中心開展了“創新指數榜”的應用研究。其目的就是通過建立科學的創新評價機制提高院屬相關單位創新建設的系統性和針對性,為技術創新政策的實施提供政策導向。
創新評價研究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系統工程。“創新指數榜”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主要包括“鉆石模型”理論、競爭力過程理論、產業競爭力成因理論和計量分析理論、產業競爭力發展階段理論等幾種典型的理論模型。這些理論為構建“創新指數榜”評價體系提供了基礎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保障了“創新指數榜”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全面性。
以產業競爭力成因及計量理論為基礎,國內外學術組織、科研單位和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企業創新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相繼開展了對企業創新發展評價的研究并總結提煉出許多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因素分析法、對比差距法、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評價方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等。目前,學術界和實踐應用中常用的技術創新評價方法均是以這些方法為基礎,并結合實際情況發展和演變而來的。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高校、學術機構和城市都積極開展了創新指數的研究工作,如歐盟創新指數研究和應用成為世界各地創新評價學習與借鑒的主要成功案例;中國創新指數研究報告、中國企業創新發展指數報告等也是國內較為知名的實踐應用案例。這些案例充分表明,創新評價可以起到引導創新、激勵創新的作用,在實踐中具有很好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創新指數榜”由創新指數、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構成。其中,創新指數由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按比例加總得出,創新能力注重創新投入對于創新活動的積極意義,創新效率注重創新投入在創新活動中的實際效率。
研發中心通過對“創新指數榜”相關理論依據的全新梳理,構建了創新系統模型,提出將組織的創新活動劃分為創新投入、創新過程、創新產出、創新績效4 個維度的10 個考核項(如圖1所示),其中各維度中的各個考核項分別包含相應的評價指標。
由此,“創新指數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可劃分為1 個指數、2 個角度、4 個維度、10 個考核項和34 個評價指標,如圖2和表1所示。

圖1 創新系統模型圖

圖2 “創新指數榜”評價體系構成圖

表1 “創新指數榜”評價指標體系表
“創新指數榜”中的創新指數由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分數決定,即由各單位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得分分別乘以70%和30% 的權重加總得出(如圖3所示),而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得分主要取決于創新指數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
具體計算步驟為:
一是將原始數據標準化。“創新指數榜”中包含的34 個評價指標的量綱不一致,所以可采用正態分布法或線性標準化法將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便進行綜合評價。首先,將各單位的原始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測試,若指標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函數特征,則參照正態分布函數表值進行計算得到分數;若不符合,則選用線性標準化法進行計算。
二是確定評價指標項和考核項的權重。由研究院型號系列總師及型號“兩總”等專家、科技委、院機關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主管預研工作的領導打分確定評價指標項權重;研究院主要領導、院士填寫權重系數矩陣,以確定各考核項權重。此外,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評價指標項和考核項的權重系數。

圖3 創新指數計算流程圖

圖4 創新能力的計算方法

三是計算創新能力的得分,如圖4所示。
四是計算創新效率的得分。與加權平均法相比,數據包絡分析法重視投入與產出的效率,即產出一定的情況下,何種投入最少(最優);投入一定的情況下,何種產出最多(最優),這與各單位的經濟效益目標相一致。但當多個單位的數據包絡分析有效時,數據包絡分析法就無法對這些單位的效率進行有效的區分和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可采用其拓展型——超效率數據包絡分析作為進一步分析的工具,其可以突破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基本型的制約,進一步對數據包絡分析有效的單位的效率水平進行比較。
根據“創新指數榜”評選活動的實際意義,選取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比重、每百人研發經費投入金額、每百人擁有專利數量、每百人擁有科技論文數量、參加學會組織數作為投入項,選取每百人新增專利數量、每百人新增科技論文數量、每百人研發項目數量、每百人研發產品數量、新增獎項作為產出項等進行超效率數據包絡分析評分,從而得出參評單位的創新效率得分。
五是計算創新指數的得分,并根據創新指數、創新效率、創新能力的得分對各單位進行排序。
在“創新指數榜”的研究過程中,研發中心主要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按照系統工程的思想構建創新系統,通過對系統輸入和輸出進行梳理,進而構建了4個考核維度,并圍繞創新組織將4 個考核維度進一步細分形成34個評價指標,系統內各模塊的相互關聯使創新系統更具科學性和系統性。
“創新指數榜”關注從創新投入到產生經濟效益的整個創新周期,評價指標涉及到創新周期中的各個環節。其中,創新績效是對以往經典理論的突破,使創新從傳統的專利、科技論文、產品導向向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轉變。

從全周期的角度設計考核體系有利于以實際價值為導向促進創新,進而避免出現因盲目追求創新投入或產出而忽略通過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情況。

研發中心在充分研究和借鑒國內外創新評價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研究院科研生產、經營開發的特點,廣泛征求研究院有關領導和專家的意見,最終構建出“創新指數榜”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較為全面、系統地涵蓋了研究院技術創新過程中涉及到的各個要素。
在設計統計報表時,研發中心盡量兼顧總體單位、專業所、生產制造類單位以及民品企業的不同特點,充分細化指標。為平衡評價指標包含項目的難易程度和重要程度,在充分征求相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部分指標的包含項設置了不同的權重系數。
“創新指數榜”的構建和評選過程充分借鑒并采用了國內外較為科學的創新評價方法,極大地避免了主觀意識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以相關理論和現有資料為依據,以“頭腦風暴法”為基礎,廣泛征求了院內各級領導、專家的意見,從而保證了評價過程的科學、客觀、公正。
研究院“創新指數榜”的提出和應用有利于科學地量化和評估院屬各單位的創新水平,是實踐“創新引院”發展方針的風向標,引起了各單位的持續關注和熱烈反響。
研發中心對先進創新評價經驗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學習,在借鑒國資委EVA 考核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的同時,大量查閱了國內外創新指數的具體應用案例,經反復推敲檢驗,制定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創新指數榜”評選管理辦法》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創新指數榜”評選活動實施細則》。
研究院的評選管理辦法明確了“創新指數榜”評選活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從組織機構及管理職責、評選過程、評選結果、異議及其處理等方面對評選過程進行了規范;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創新指數榜”評選活動的范圍和時間,并詳細介紹了“創新指數榜”的設計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指標含義及統計范圍等。2 個文件的頒布全面保障了“創新指數榜”評選活動的貫徹實施。
截至2012年4月,研究院“創新指數榜”評選活動已經開展了2 次,院屬17 個單位參與了此項活動。2010年度“創新指數榜”評選結果在研究院第三次技術創新大會上發布,2011年度評選結果也全院范圍內進行發布。
為使“創新指數榜”真正起到“創新引院”的作用,使評選結果真正“落地”,研發中心每年都撰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創新指數分析報告》。
2010年度“創新指數榜”的分析報告主要從整體創新指數評選結果和各單位評選結果2 個方面展開。結合創新指數評選結果將院屬各單位分為3 個梯隊,對各梯隊的創新能力進行了詳細分析;結合評價體系的4 個考核維度,從評價指標項和考核項得分的角度分析了各參評單位的創新工作開展情況,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最后,綜合整體評選結果,從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3 個方面對提升全院整體創新水平提出了建議,為研究院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在2010年度分析內容的基礎上,2011年的分析報告添加了對院屬各單位2年評價指標的對比分 析,通過對各單位創新工作的縱向對比,挖掘創新工作的側重點和主要變化,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
2年的評選活動表明,“創新指數榜”能夠較為客觀、公正地反映院屬各單位的創新水平,可以作為院制定相關政策的科學依據。
創新推動發展,創新改變未來。“創新指數榜”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和實踐,是評價創新、鼓勵創新、引導創新的一次有益嘗試。目前,該項活動即將納入研究院對院屬各單位的年度考核體系,并作為長效考核機制成為研究院全面提升創新能力的有效工具之一。這一活動在研究院乃至整個航天系統均屬首次,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應,也可為同類型軍工企業加強創新建設、提升創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參照和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