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掀起英國“閱讀的復興”

早在兩年前,亞馬遜(Amazon)就宣布美國本土的Kindle電子書銷量超過精裝書。如今,數字革命的浪潮已經蔓延到英國。據英國《衛報》報道,近日,英國亞馬遜宣布Kindle電子書超過紙質書。
亞馬遜稱,出版業的變革比想象得快得多。在Kindle推出兩年后,消費者會購買更多電子書。根據公司周一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起,公司每賣出100本精裝書和平裝書,就會同時售出114本電子書。到目前為止,亞馬遜已經銷售了超過50萬本Kindle電子書。
亞馬遜將這種趨勢描述為“閱讀的復興”(renaissance of reading)。
《互聯網天地》評論:亞馬遜之所以能夠引領閱讀的風潮,首先在于Kindle廣闊的覆蓋面。2010年8月,Kindle正式引入英國,Kindle書店目前已經覆蓋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和澳大利亞。其中除法國以外,亞馬遜均占據最大市場份額,在英美兩國更是超過其它競爭對手之和。豐富而低廉的電子書資源滿足了消費者的閱讀需求。其次是硬件對閱讀欲望的刺激作用。亞馬遜的一位發言人表示,當消費者購買Kindle后,其購書量是購買Kindle之前的4倍。相對于歐美紙質書市場動輒幾十美元的售價,電子書的優勢明顯。
不過,Kindle卻遲遲未能進入中國市場,到目前為止,只有少部分的中國用戶通過水貨的渠道購買到了Kindle。而對于在國內上市的計劃,亞馬遜方面也顯得非常低調。到現在為止,亞馬遜僅僅在2010年的一份內部文檔中披露Kindle在中國的名稱被命名為“金讀”,同時,Kindle遲遲未能上市,與版權的審批不無關系。Kindle上市,肯定需要通過相關的審批,同時也必須提前簽下足夠的電子書資源,這樣的過程顯然耗時耗力。
近觀國內數字閱讀市場,無論是終端制造者,移動運營商,出版社,還是互聯網企業均已開始對數字閱讀這盤棋籌劃布局。遠有漢王、盛大等終端生產者的“閱讀器”大戰,近有當當網、京東,淘寶等大型電商紛紛啟動付費電子書城。
但中國電子書市場表面熱鬧,卻很少去思考一個尷尬的現實,對真正喜愛閱讀的人來說,他們能通過電子閱讀器讀到自己想看的書嗎?無論技術多么高超,背后平臺資源如何豐富,書的核心永遠是內容而不是載體,如果沒有想要的資源,電子書再花哨對用戶而言都等于零。中國的電子書產業要想誕生一個像Kindle一般的流行產品,難度大到超乎人們想象,首先他們得解決中國用戶為內容付費的習慣,其次他們得說服盡可能多的出版機構與自己合作,最后他們還得改造國民習慣,鼓勵中國人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