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李珍 孫秀萍 紀雙城 陶短房 青木 ●本報記者 盧長銀 ●陳一 柳玉鵬
“奧巴馬瘋了嗎?”一條“美國拒絕加美石油管道項目”的消息20日讓奧巴馬成了美國輿論靶盤上的紅心,“屠殺上萬美國就業機會”、“羞辱親密盟友”、“背信棄義”等一系列指責連珠炮般砸向奧巴馬。更讓美國媒體不舒服的是,對美國“極度失望”的加拿大總理哈珀突然打出中國牌,稱將尋求擴大對華石油出口。他下個月的訪華則被加媒體形容為“與超級大國打撲克”的時機。于是,美國媒體在奧巴馬的罪責簿上加了條更嚴重的指控——“給中國送禮”。一些共和黨人甚至說,美國國家安全將因此大大降低。這種沾上中國就跳腳的反應讓越來越多學者相信,“中國”正成為美國政治內斗中的一件利器。美中龍年會發生危險對抗嗎?美國會用冷戰式政策圍堵中國嗎?世界舞臺上中國正確的位置在哪里?這是美國新聞網站MSNBC上周提出的3個問題,奧巴馬19日接受《時代》周刊專訪時否認了前2個,他對中國未來位置的預測是,“它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哈珀用中國氣美國?
“加拿大一定要讓能源出口渠道多樣化”,在美國媒體20日看來,哈珀周三在電話中對奧巴馬說的這句話充滿怨氣。奧巴馬當日決定拒絕批準由加拿大泛加公司承建的加美石油管道計劃,并致電哈珀解釋拒絕它的原因。但加拿大政府發表聲明稱,哈珀在通電話后依然對美國的決定“極度失望”。
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全長2673公里的加美石油管道造價高達70億美元,建成后每天可將83萬桶石油從加拿大南部的艾伯塔運往美國墨西哥灣的煉油廠,從北到南縱跨美國6個州,可創造2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加拿大政府稱,哈珀很希望這項工程能為加拿大和美國共同創造就業和經濟增長,他曾說批建該管道是“無須用腦都能做出的決定”。“而奧巴馬政府的決定令加拿大意識到出口多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越來越大的亞洲市場”。
“北京也想要艾伯塔的石油”,加拿大《環球郵報》的文章既像在氣美國,也像在給高調宣布2月訪華的哈珀提醒。文章說,即將奔赴北京的哈珀肯定會把賣石油放在心里,加國內已計劃另建一條從艾伯塔到加西海岸的石油管道,以便把石油用船運到中國。哈珀此行將面臨“與超級大國打撲克的挑戰”,但他手里有石油牌,可以利用中國人對石油的渴望換取北京對加企業開放其巨大市場。文章說,對曾激烈批評中國的哈珀政府來說,現在很需要一幅“接近中國路線圖”。
“加拿大(對美國)打出中國牌”,加拿大前外交官霍格20日以此為題撰文說,奧巴馬拒絕加美石油管道項目是因為遭遇環保主義者激烈反對,同時又不想在大選前得罪他那些重視就業機會的工會朋友,于是想拖到明年大選后再決定。在此態度下,哈珀政府對中央王國越來越有興趣,決意在與奧巴馬政府打交道時引入第三方。文章說,在能源合作方面,加拿大和中國已找到最適合的舞曲,“讓我們開始跳舞吧”。
“奧巴馬拒絕加美石油管道就是給中國送禮”,《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日以此為題說,在美國經濟迫切需要那2萬個就業機會之時,奧巴馬竟向該計劃說“不”,這種令人吃驚的大膽行徑招致共和黨陣營激烈攻擊。共和黨總統競選人金里奇指責奧巴馬“謀殺上萬個待遇優厚的美國就業機會”,“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他還承諾當選首日便會批準該管道建設。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則批評奧巴馬不僅毀掉美國就業,“還把屬于美國的能源安全用船給中國人送去”,博納說,“奧巴馬曾承諾增加美國就業,如今他背信棄義了”。
“這是一場國家抽風”,《華盛頓郵報》對奧巴馬的批評更激烈。該報稱,奧巴馬此舉不僅侮辱了堅定盟友,還破壞了重要的能源來源,而最大的贏家是中國人,他們一定在慶祝自己的運氣怎么這么好,同時好奇美國人放著離自己這么近又這么多的能源竟然不用。文章說,雖然加拿大油砂資源最終未必會運往中國,但加拿大肯定會為方便這么做建設新管道了。《堪薩斯城星報》說,“奧巴馬做了項白癡決定”。
一向被認為親民主黨的《紐約時報》在報道美加石油管道爭議時替奧巴馬辯護說,總統并未表示以后不能建設該管道,只是國會給他做決定的時間太短,拒絕是不得已而為之。該報20日還報道了奧巴馬另一項與中國沾邊的決定,放松對包括中國、巴西、印度在內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人員入境美國的簽證限制。報道說,奧巴馬19日在位于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迪斯尼樂園宣布了上述決定,預計到2016年中國游客的數量將比2010年增加135%,巴西游客的數量也將在2010年基礎上增加274%。奧巴馬還承諾,一些低風險人士辦簽證時將不用面簽,并稱上述振興旅游業的舉措有利于美國就業。
這項政策同樣激起爭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支持它的人說,要談論增強美國旅游業,哪里有比迪斯尼樂園更合適的地點?而持反對態度的議員格萊斯利警告說,“當年制造‘9·11事件的19人中只有兩人入境時被面簽了,如今政府又想挑戰底線”。
中國成美政治內斗工具
“政治乒乓球”,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日用這個詞形容加美石油管道爭議,是因為它很像一場共和黨控制的國會與民主黨總統在大選年的一場政治對決。文章說,共和黨人試圖捆住奧巴馬的手讓他批建管道,但現在卻是奧巴馬捆住了他們的手,這場斗爭不會結束,能源必然因此成為2012年大選議題。同日,美國《新聞日報》刊發社論對兩黨政治綁架能源議題表達不滿,要求雙方都收手。
“這場美國政治內斗的特殊性在于扯上了中國”,英國薩里大學研究中美歷史的學者韋伯20日對《環球時報》說,它折射出美國人對中國在經濟上潛入美國后院的擔心,這種擔心不僅會被加拿大把石油賣給中國激發,如果中國人到巴西去投資土地,美國也會恐懼。
日本富士電視臺19日說,美加石油管道項目其實并不會影響美加今后更多的合作,即使加拿大把石油賣給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數量估計也不會太多,絕不會如美國一些人所說會讓中國占多大便宜,畢竟中國主要的石油進口渠道是中東,美加石油管道不過是美國兩黨玩政治游戲的工具。
在一些學者看來,中國不過是此次美加糾紛中一個無辜的第三方。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20日對《環球時報》說,盡管如此,在美國國內,一件事一旦和中國沾邊,往往會立刻升級為一起戰略性事件,被拿來當做國內政治斗爭最好的素材。以往中美交往中很多技術性問題變成戰略性問題,經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都在遵循這條軌跡。
“龍年會是中美關系多難之年嗎?”MSNBC網站上周文章將此問題具體化為3個問題:美中會發生危險對抗嗎?美國會用冷戰式政策圍堵中國嗎?世界舞臺上中國正確的位置在哪里?文章悲觀地說,當北京在為紀念尼克松訪華40周年做準備之際,分析家卻認為,美中今年會進入令人不安的新一頁。
然而奧巴馬的表述和上述描述有很大差別。美國《時代》周刊19日刊登了美國專欄作家扎卡里亞對奧巴馬的專訪。在美國媒體看來,此次專訪可以被看做奧巴馬對其“外交政策成功”的一次宣示。而扎卡里亞在與總統討論完伊朗和反恐戰爭問題后將話題轉向中國,奧巴馬率先否定了一些中國學者對美國可能對華采取冷戰式圍堵政策的擔憂。奧巴馬說,美國將重心重新放回亞太只是在因伊拉克、阿富汗和中東而忽略亞太10年后,把重心轉移回一個經濟快速增長的地區。我們過去3年一直謀求與中國建立牢固的對話與工作關系。我相信中國政府尊重我們,也尊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并意識到我們將長期作為亞太的一員。
奧巴馬還說,美中之間存在一些摩擦,“這是因為中國依然把自己看做發展中國家、甚至是窮國,覺得為了自身利益可以采取重商主義政策,適用于他們的規則應該與適用于美國、歐洲和其他大國的規則不一樣”。此外,奧巴馬還表示中國“不可避免地”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他說,即使中國經濟減速,他們是如此之大,最終在經濟總量上一定會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只是中國人口太多,短期內不會在人均國民收入上趕上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
多國媒體預言中美新一年
“調查顯示,中國人對日本最深的印象是‘變態,對韓國最深的印象是‘歷史剽竊,對美國最深的印象是‘霸道”,19日日本雅虎新聞網轉載了中國的一份網上調查數據,文章說,從當下中美關系態勢看,2012年中美和睦相處的可能性不大。日本朝日電視臺也認為奧巴馬不會在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在大選年放松對中國施壓,因此“2012年中美爭吵應該多于相互表揚”。而德國《世界報》認為,中美關系特殊性在于好與壞可以同時發生,不僅如此,因為有歐洲、俄羅斯等各種相互制衡的關系,中美關系還存在更多新的幾何形態。
美國駐華大使館19日向《環球時報》發來大使駱家輝的新年致辭。該致辭說,從傳統上講,龍年是希望和樂觀的一年,在我們紀念尼克松總統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40周年之際,龍年還應該是美中都有決心和目標的一年。然而此前一天,駱家輝在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專訪時稱中國是美國一個強大競爭對手,“世界各地人民和世界各國政府都質疑中國的意圖”。
袁鵬20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在奧巴馬擔任總統的3年中,中美關系經歷的大起大落是非常罕見的,雙方對抗素材都在加劇,如今走到了一個節點。好在今年第一個懸念已有結果,臺灣“大選”最終出現了中美都樂見的結果。接下來的大事是習近平副主席即將訪美,這種首腦訪問的效應應能維持數月。在俄羅斯3月大選后,美國可能將矛頭對準俄羅斯,中美則可能在年中迎來矛盾高峰期,而兩個領域可能成為美國凝聚反華共識的利器:一是網絡安全,二是經貿問題。▲
環球時報2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