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趙葉麗
作為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恙蟲病主要是東方立克次體引發的一種急性人獸共患疾病,在我國西南和東部沿海地區比較流行[1]。我市處在浙江西南部,屬自然疫源地,本病可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害,其中以肝臟損害最為常見[2]。我院2000-2010年收治住院的90例恙蟲病患者,其中并發肝損害62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中并發肝損害62例,肝損害發生率為68.9%(62/90)。其中女22例,男40例,年齡18~76歲,四季均有發病,以6~9月為高峰47例(75.8%)。58例(93.5%)病前5天至3周有野外活動史。職業:農民40例(64.5%),退休9例(14.5%),工人及待業6例(9.7%),干部5例(8.1%),學生2例(3.2%)。發病到確診時間3~14d。
1.2 診斷標準
1.2.1 恙蟲病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依據《傳染病學》[2]。①有野外作業史、露天野營或草地坐臥史;②突發高熱、持續不退;③特異性焦痂或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可有肝脾腫大,皮疹;④外斐反應效價>1∶160,呈現陽性。上述4項中有3項存在可確立診斷。
1.2.2 恙蟲病并發肝損害診斷標準 ①與恙蟲病診斷標準相符合;②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肝損害;③肝功能顯示出現異常;④B超提示有肝損害的表現;⑤惡心、納差、嘔吐、腹脹等消化道癥狀。診斷必須具備前3項標準,同時第4、5項也出現。
1.2.3 肝功能損害程度 參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ALT和/或AST<3倍正常上限值(ULN),膽紅素<正常2倍者為輕度損害;ALT和/或AST>3倍ULN,膽紅素>正常2~5倍者為中度損害;ALT>3倍ULN,膽紅素>正常5倍者為重度損害。
1.3 結果
1.3.1 臨床表現
1.3.1.1 一般癥狀和體征 本組患者均有發熱,其中體溫≥39℃ 54例(87.1%)、<39℃ 8例(12.9%),熱型以弛張熱最多見43例(69.4%),稽留熱10例(16.1%),不規則熱9例(14.5%);25例(40.3%)伴有寒戰;全身酸痛44例(71.0%);皮膚焦痂或潰瘍60例(96.8%),分布于外陰、肛周、臀裂、腹股溝、腋窩、胸腹部、四肢皺褶等處,其中4例有2個焦痂;淋巴結腫大52例(83.9%),焦痂附近較常見,部分有壓痛;皮疹43例(69.4%),呈暗紅色斑丘疹,壓之退色,不伴有皮膚瘙癢,以軀干部為著。
1.3.1.2 消化系統癥狀 食欲缺乏62(100.0%),惡心19例(30.6%)、嘔吐10例(16.1%),腹脹30例(48.4%),腹痛6例(9.7%),腹瀉12例(19.4%),便秘8例(12.9%),肝肋下觸及腫大16例(25.8%),脾肋下觸及腫大19例(30.6%)。1.3.1.3 其他臟器受損表現 咳嗽、咳痰、胸悶、氣促38例(61.3%);心悸19例(30.6%);頭痛54例(87.1%);24例(38.7%)發生腎功能損害;皮膚出血3例(4.8%)。
1.3.2 實驗室檢查
1.3.2.1 血清學檢查 外斐反應檢查94例次,外斐反應OXK:1∶160~1∶640陽性32例次(陽性發生時間主要在第3~4周),陰性62例次。
1.3.2.2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53~825U/L(平均為135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52~576U/L(平均為130U/L);堿性磷酸酶升高24例(38.7%)(平均為189U/L);谷氨酰轉酞酶升高20例(32.3%)(平均為119U/L);總膽紅素升高21例(33.9%)(23.1~195.2μmol/L),其中輕度升高(23.1~66.0μmol L)11例(17.7%),中度升高(66.1~195.2μmol/L)10例(16.1%);白蛋白下降(<35.0g/L)20例(32.3%)。本組病例肝功能損害符合輕度肝功能異常52例(83.9%);有7例(11.3%)發生中度異常;有3例(4.8%)發生重度異常。
1.3.3 B超檢查 本組病例均進行B超檢查,提示肝大23例(37.1%),脾大26例(41.9%)。有7例(11.3%)發生腹腔積液。
1.3.4 誤診情況 誤診30例(48.4%),誤診時間3~14d,其中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5例,支氣管肺炎4例,肝炎5例,傷寒4例,敗血癥5例,腎炎1例,腎病綜合征出血熱3例,鉤端螺旋體病2例,心肌炎1例。
1.3.5 治療 62例均采用氯霉素或四環素類片劑治療,1~6d體溫降至正常,療程10~14d。其中2例氯霉素治療1周后仍發熱,改用左氧氟沙星針0.2g,2次/靜脈滴注,應用7~10d痊愈。并同時選用甘草酸二銨、還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降酶藥物治療,肝功能多在1~3周左右恢復,62例均痊愈出院。
恙蟲病,別名叢林斑疹傷寒,它是一種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傳播途徑是恙螨,傳染源為鼠類,人是易感人群。恙蟲多在叢林和雜草中叢生,人若在疫區草地或原野上作業或休息,若被帶有東方立克次體感染的螨蟲叮咬后,東方立克次體先在人體局部繁殖,然后進入血流出現東方立克次體血癥,再到身體各器官組織,出現毒血癥癥狀。其臨床癥狀往往表現為高熱且發病較突然。皮膚一旦被恙螨幼蟲叮咬,往往出現潰瘍和焦痂、皮疹和淋巴結腫大等癥狀[4]。
本組病例合并肝臟受損者為68.9%,其中輕、中、重度損害分別為83.9%、11.3%、4.8%,以輕、中度損害為主。治療恙蟲病合并肝損害,應主要進行病原治療,治療方式是采用四環素類片劑、氯霉素并且輔助退黃、降酶和保肝等進行治療,體征和癥狀在用藥3d后出現好轉,同時隨著恙蟲病的治愈,肝損害也逐漸康復,但恢復肝臟生化指標,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本組患者經治療血清ALT水平恢復到正常,最終全部痊愈出院。
本組資料表明,恙蟲病多合并肝功能損害。所以對于發熱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損害的患者,在考慮敗血病、病毒性感染等因素的同時,還要考慮是否是由恙蟲病引發的,全面進行身體檢查,通過外斐反應檢查,查找焦痂原因,以便盡早做出診斷,減少漏診、誤診和危重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1]陳生曉,沈宏峰,張力平,等.我國南海某群島320例恙蟲病并發多臟器損害的臨床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7,29(22):2204.
[2]馬亦林,李蘭娟.傳染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18-323.
[3]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4]林志強,符春茹.恙蟲病并發肝損害的臨床特征[J].中國熱帶醫學,2008,8(2):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