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珍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病癥,不僅給患者本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而且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1]。在住院患者中,拒食是其常見現象,不僅影響患者營養狀況和身體健康,嚴重者會危及生命,同時影響到治療的順利進行。我院采取個體化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合并拒食患者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齡27~72歲,平均42歲;病程1~8年,平均3.1年;均無自殘或傷人傾向。疾病類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癥2例(3.2%),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癥8例(12.9%),緊張型精神分裂癥25例(40.3%),偏執型精神分裂癥27例(43.5%)。拒食類型:幻聽拒食17例(27.4%),被害妄想拒食23例(37.1%),自罪妄想拒食11例(17.7%),興奮躁動拒食6例(9.7%),木僵拒食5例(8.1%)。患者均無相關的藥物禁忌、嚴重的軀體疾病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藥物過敏等。
1.2 方法
1.2.1 與患者建立信任 患者入院后,充分與其交流和溝通,包括語言溝通和行為溝通。溝通有障礙者,可在患者信任的人陪同下進行,并由其介紹護士,告訴患者,這是你可以信任的人。溝通過程中不要求一步到位,讓護患雙方逐步熟悉和適應,通過漸進的方式建立雙方的信任感,并初步掌握患者的具體情況,如拒食原因、行為特點等,在此基礎上展開護理工作[2]。在護理過程中,拒食的個體化護理與相關的治療密切配合,并適時調整。
1.2.2 拒食干預 根據拒食類型,采取個體化護理干預。(1)幻聽拒食。患者認為有聲音命令自己不得進食。此類患者進食時,可提高音調,大聲提醒或督導患者進食,或播放音樂,給患者的幻聽造成暫時干擾。采取解釋性或保證性,命令性語言,增強患者的信心,降低患者的疑慮,讓患者安心進食[3]。若患者合作程度較低,可在其服藥后癥狀暫時緩解后再行上述工作。(2)被害妄想拒食。患者主觀上并無拒食,但認為食物有毒,懷疑有人加害自己而不敢進食。我們根據情況采取下列措施:①集體進餐,讓患者從幾十份食物中隨機挑選食物;②將患者的食物和其他患者的食物互換;③護士或患者信任的人親自品嘗患者的食物,消除其疑慮。上述措施無效者,我們則直接告訴患者,如果不進食將會餓死,敵人加害于你的陰謀就會得逞,所以你自己好好考慮吧。(3)自罪妄想拒食。患者認為自己罪孽深重而不配進食。我們根據具體情況給予以下措施:①將飯菜混合攪拌,使食物的色、形、味等發生變化,讓患者誤以為是殘菜剩湯[4]。②給患者分配任務,如幫助打掃衛生、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友等,告訴患者其通過贖罪減輕罪孽,獲得進食的權利。但要注意隨著患者病情的改善,不要再刻意提及罪孽,以避免影響患者的康復。(4)興奮躁動拒食。患者由于精神狀態和行為非常活躍,通常忘記進食或在進食過程中被其他事物吸引而中斷進食。此類患者應單獨進食,進食環境應簡潔,以冷色調為主,進食時間可不受限制,待患者興奮躁動緩和后,勸導其安靜進食。(5)木僵拒食。患者不進食,不說話,雖然不能互動溝通,但并不意味患者不能接受信息,所以勸導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勸導讓患者感受到護士的真誠,若勸導無效,可將食物留下然后退出,必要時鼻飼或靜脈輸液。
1.3 其他措施 將泔水桶藏好,避免自罪妄想拒食患者從泔水桶中尋找食物。妥善管理牙膏、牙刷,處理好生活垃圾,避免自罪妄想拒食患者的自虐行為。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潔,及時發現患者口中所藏的異物[5]。做好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讓患者感受到住院的舒適,提高他們對醫院的適應性和認可性。根據患者營養狀況和個人口味,為其準備營養合理、口味佳、易消化、無骨質的食物。密切觀察患者進食量,長期進食不足者給予鼻飼或靜脈輸液。有其他疾病者給予積極治療。
經過護理,62例拒食行為均得到改善,沒有出現因為拒食而導致的營養不良。其中1天內改善11例(17.7%),2~3天內改善31例(50.0%),4~5天改善13例(21.0%),6~7天改善7例(11.3%)。
拒食是指患者在意識清晰的狀態下,有意拒絕進食的行為。雖然精神分裂癥患者其行為有特殊性,但患者與護士作為人類共同的社會屬性和生物屬性,還是具有認同感的。所以,護理工作的第一步是與患者溝通交流,減少護患雙方的距離感,拉近護患雙方的親近感,在溝通交流中了解患者的個體情況。
在護理過程中必須尊重患者,雖然患者拒食的行為在常人看來較為荒誕,但在患者看來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他們認為其邏輯十分合理,對此堅信不疑,因此我們的個體化護理思路是,既然患者相信其邏輯的延續性,如被害妄想患者擔心進食被害,所以就拒絕進食,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是從中找出邏輯漏洞,如護士親自試食,證明食物無毒,從而讓患者明白,既然食物無毒,那么就是可以進食的。工作中我們感覺比較困難的是木僵拒食患者,因為其從表面上來看,沒有明顯的拒食原因,找到突破點較困難,所以此類患者在初期以被動進食為主。
護理中,除保證進食的可行性外,還要保證進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們從口腔護理、食物構成、補充進食等多方面加強配合,62例患者的拒食行為均在一周內得到改善。提示個體化護理能夠與患者更好地進行溝通,改善患者的拒食狀況。
[1]鄺儉玲,蘇保育.自我管理技能訓練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0,8(16):10-12.
[2]歐美群.精神分裂癥患者拒食行為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2009,11(10):61-62.
[3]李長鞠,頡瑞.精神分裂癥患者拒食行為臨床分析及護理87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3):219 .
[4]李梅香,馬振武.精神分裂癥患者拒食行為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保健,2006,14(16):123-124.
[5]韋金寧,邵衛鮮,莫顯祥.住院精神病人拒食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醫學信息,2011,24(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