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華 郭淑麗 郭淑慧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雙側腎小球彌漫性或局灶性炎癥改變的一組免疫性疾病。病程長,呈慢性進展,多數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水腫、乏力、腰酸、蛋白尿、血尿,甚至高血壓及腎功能損害,最終導致腎衰竭。西醫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我們應用自擬健脾補腎湯治療60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60例,病例資料完整。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18~30歲;伴高血壓30例(50.0%),腎功能異常21例(35.0%)。尿蛋白:(++++)20例(33.3%),(+++)11例(18.3%),(++)16例(26.7%),(+)13例(21.7%)。中醫辨證分型:脾腎陽虛型32例(53.3%),氣陰兩虛型28例(46.7%),除外肺腎氣虛、肝腎陰虛。
2.1 治療方法 自擬健脾補腎湯組方:黃芪30g,茯苓30g,黨參20g,白術20g,丹參20g,川芎20g,巴戟天15g,防風10g,炙甘草6g,陳皮9g,枳實9g,麥冬10g。如水腫,加豬苓10g,車前子8g;無水腫而有蛋白尿,加五味子10g,芡實10g;有血尿加茜草10g,白茅根12g。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溫服,療程一個月。
2.2 療效標準 治愈:水腫全部消退,其他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好轉:水腫及其他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水腫及其他癥狀、實驗室檢查無變化。
2.3 結果 60例中臨床治愈47例(78.3%),好轉10例(16.7%),無效3例(5.0%)。
患者劉某,女,21歲,于2008年8月20日來診。雙下肢足踝部以下水腫,周身乏力,腰膝酸軟。患者就診前一年半,曾在上級醫院診斷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反復應用纈沙坦膠囊、百靈膠囊等治療,癥狀反復。就診前1周又出現水腫、乏力、腰膝酸軟,查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尿常規示:紅細胞4個 /HP,尿蛋白(+++)。腎功能檢查未見異常。診斷:慢性腎小球腎炎。中醫辨證為脾腎陽虛型。遂用自擬健脾補腎湯:黃芪30g,茯苓30g,黨參20g,白術20g,丹參20g,川芎20g,巴戟天15g,防風10g,炙甘草6g,豬苓10g,車前子8g,陳皮9g,枳實9g,五味子10g,芡實10g,茜草10g,白茅根12g。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溫服,服藥兩個月,諸證消失。后用本方加減調理1個月,隨訪2年無復發。
本病屬中醫學“水腫”、“虛勞”、“腰痛”等范疇,多由風寒、濕熱、瘡毒及痰瘀內侵發病,涉及肺、脾、腎、三焦等多個臟腑的功能失調,但脾腎虛弱是其病機關鍵[1]。其根本在于機體臟腑功能的虛損。脾胃為后天之本,主受納,運化水濕、水谷,主升清降濁、生化氣血。腎主水,藏精,為封藏之本,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脾氣不充,三焦不足,失于統攝則陽氣下陷,氣血運行不暢,則氣滯血瘀。“陽氣者,溫暖之氣也。”陽氣不足,溫潤無力,臟腑生理活動減弱,精血津液代謝減弱,運行遲緩,津液停聚而為水腫;腎虛失于封藏而精氣下泄,精微下流難攝則產生蛋白尿。
中醫治療應以健脾補腎、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為主,故采用自擬健脾補腎方加減。此方以黃芪、茯苓益氣健脾利水;芡實,補腎固精;陳皮、枳實理氣健脾,行氣消積;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丹參、川芎,活血化瘀散結。中藥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特別是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開創了腎病治療的新領域[2],故本方也用活血化瘀法輔助治療。利尿消腫是治標;健脾補腎、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消除蛋白為治本;行氣推到津液輸布全身,消除積水。方中應用理氣藥有耗氣傷陰之弊,故加益氣養陰藥以補之。筆者采用中藥先后天同治,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效果滿意。
[1]孫元瑩,張玉梅,姜德友.張琪教授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經驗[J].四川中醫,2006,24(2):1.
[2]李亞秋,李桂.中藥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特別是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開創了腎病治療的新領域——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腎衰竭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3,4(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