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陽 (浙江衢化醫院 324000)
臨床上將直徑在1.5cm以上的膽管結石定義為巨大結石。2006-2009年我院接診膽總管巨大結石予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取石不成功患者8例,經積極治療均排石成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58~82歲,平均71歲。膽總管結石術后復發3例,膽囊結石術后再發膽總管結石3例,原發性膽總管結石2例。病程最長5年,最短2個月。8例均伴有急性胰腺炎、黃疸。膽總管結石直徑:1.5~2.0cm 1例,2.1~2.5cm 5例,2.6~3.2cm 2例,平均2.7cm。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予以常規檢查,禁食8小時以上,術前30分鐘肌注地西泮10mg(肝、肺功能不全者慎用)、哌替啶50mg、丁溴東莨菪堿(解痙靈)20mg。于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取石時因結石較大不易取出、膽總管憩室等原因,放棄取石,遂行十二指腸乳頭切開,置入塑料內支架及鼻膽管后結束手術,送入病房。給予利膽排石中藥治療,中藥擬方:茵陳15g,大黃15g,烏梅15g,枳實10g,檳榔8g,木香12g,金錢草10g,厚樸10g,甘草8g,丹參12g,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同時,給予抗感染、解痙及對癥支持治療。鼻膽管予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加慶大霉素16萬U沖洗,每日2次。
8例患者均排石成功,術后每日復查B超,結果排出結石最快4天,最遲15天,無腹痛、惡心、嘔吐癥狀,黃疸、胰腺炎表現也逐步好轉,無其他并發癥。
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具有經濟、快捷、創傷小、患者痛苦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避免開腹和麻醉等優點[1],可預防結石復發、狹窄性乳頭炎和慢性胰腺炎[2]。與傳統外科手術比較,其在療效、住院時間和安全性等多個方面均有優勢[3]。馮素平等[4]報道,對于老年膽總管結石患者,EST是首選治療方案。近年來,EST已經成為國內外膽總管殘留或復發性結石的首選方法。
膽總管結石的排出,有賴于膽汁分泌量和膽道流體動力學的改變,利膽可促使結石排出。臨床上EST取石時,因巨大結石不易取出、膽總管憩室、患者術中不能耐受治療或結石堅硬等原因致取石不成功,或EST下碎石網籃碎石不成功偶有碰到,尤其是老年患者及身體虛弱者,若強行取石風險較大。為此,我們放棄直接取石,給予切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改行置入塑料內支架及鼻膽管[5],這樣可保證膽汁引流通暢,降低膽道壓力,并予以鼻膽管沖洗、排石中藥治療等,以促進膽道膿性分泌物、結石的排出。
利膽排石中藥擬方中茵陳有護肝、利膽作用,促進膽汁分泌;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并有利膽、健胃作用,對多種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烏梅有收斂生津、安蛔驅蟲、消毒的功能,也可防止食物在腸胃里腐化;枳實能破氣消積,化痰散痞;檳榔可驅蟲消積,降氣,行水;木香可健脾消滯,調節胃腸滯氣;金錢草能清利濕熱,通淋,消腫,有排石、抗炎作用;厚樸可燥濕消痰,下氣除滿;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養血安神、涼血消腫的功效,可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改善肝微循環達到護肝的目的。上述諸藥合用有明顯利膽作用,可促進肝細胞分泌膽汁,使膽汁量在短時間內增加2~3倍,降低膽汁的黏稠度,從而改善膽管系統流體動力學。
本文結果顯示,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聯合中藥排石治療膽總管巨大結石,效果良好。
[1]黃建平,萬煥真,朱海炎,等.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治療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J].上海醫學,2005,28(10):832-834.
[2]任旭,朱春蘭,唐秀芬,等.內鏡治療慢性胰腺炎的探討[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17(5):271-272.
[3]賈繼虎,主鶴亭,劉榜英.腹腔鏡和內鏡聯合治療復雜膽囊結石[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14):1290.
[4]馮素平,馬應杰,姜海波,等.內鏡下十二指腸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和并發癥[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5,17(1):40.
[5]柯進晶,徐啟順,阮洪軍.經內鏡乳頭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327例臨床分析[J].浙江醫學,2010,32(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