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劍 (浙江大學研究生院,浙江紹興市越城區東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312069)
鉤蟲病是表現為慢性失血、營養不良、乏力、胃腸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癥狀的寄生蟲病,是廣泛流行于農村地區的常見傳染病。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鉤蟲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以本地區為例,由于大量農田被征用,農村已逐步向城市化發展,下地務農干活的人員越來越少,鉤蟲病這一傳統而古老的傳染性疾病在人們的視線中逐漸被淡化,尤其是年輕一代醫務人員對此疾病的感知也是少而又少,以致臨床誤診、漏診。加之本病臨床上以貧血癥狀就診為主,起病多隱匿,病情緩慢,易被診斷為消化道實質性臟器病變。現對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1例鉤蟲病的誤診、漏診情況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例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齡51~72歲,平均60歲;誤診時間為2~12個月。全部病例均表現為貧血、乏力為突出癥狀,血紅蛋白4.5~8.1g/L,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頭暈、心悸、活動后氣喘癥狀,無發熱、咳嗽,無便血,其中5例有腹部不適癥狀,一般情況可,肝脾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均有不同程度的蠟黃面容。大便隱血均為陽性(+~+++),血常規均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其中4例伴有低蛋白血癥。全部病例腹部B超檢查未見異常,胃鏡均未發現出血灶;7例在上級醫院接受腸鏡檢查未見異常,另4例拒檢;6例骨穿檢查均表現為造血旺盛現象,5例拒檢;11例腹部CT檢查均未見異常。各腫瘤指標未見異常,血清鐵濃度顯著降低,糞常規檢查未見蟲卵。
1.2 誤、漏診情況及確診經過 本組病例中診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7例,消化道腫瘤4例,給予補充鐵劑,不同程度的輸注紅細胞后好轉,繼而癥狀逐漸重現。反復詳細詢問病史及作業情況,是否有糞便接觸機會。所有病例經大便飽和鹽水浮聚法連續檢查三天以上均發現鉤蟲蟲卵后確診。
1.3 治療與轉歸 確診后經輸注紅細胞、阿苯達唑片驅蟲、補充鐵劑、加強營養改善治療。治療1周后復查大便隱血均為陰性,大便飽和鹽水浮聚法檢查均未發現鉤蟲蟲卵,治療后3個月左右血紅蛋白濃度均恢復正常。
鉤蟲病是由十二指腸鉤蟲和(或)美洲鉤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失調,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等,均為慢性失血過程所致。本組患者均為50歲以上農民,長時間被診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可能的誤診、漏診原因為:
2.1 思想上放松警惕 隨著本地區務農人員的減少,本疾病發病率逐漸降低,尤其在年輕人中已基本找不到鉤蟲病患者。加之年輕醫生對本疾病的認識膚淺,思想麻痹。
2.2 詢問病史不詳細 忽略了患者的作業史,本地區雖已沒有大片農田,但仍有少量的菜地,其耕作對象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
2.3 診斷方法運用不當 本組11例患者經糞常規涂片查蟲卵均為陰性,就忽略了對本疾病診斷。其實對鉤蟲病的診斷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是飽和鹽水浮聚法,只要連續檢查大便3天以上,可以防止漏診。
2.4 臨床思維誤導 本組患者均為50歲以上人群,對以貧血、乏力為突出癥狀的中老年患者,容易向中老年人群消化道常規出血性疾病、血液系統常規疾病去思考,如消化道潰瘍、腫瘤及造血系統功能障礙等。
2.5 過分依賴現代醫療技術 本組患者都經過胃鏡、腸鏡、CT、B超等現代化診療技術的檢查,但均未能確診,忽略了常規的傳統檢查方法為此病的最佳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