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浙江永嘉縣人民醫院 325100)
鉤蟲病是主要的土源性線蟲病之一,是由鉤蟲寄生于人體小腸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該病常導致營養不良、貧血、胃腸功能紊亂等,少數可引起咳嗽咯血或哮喘。故對本病的早期預防及治療至關重要。現對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48例鉤蟲病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8例均為住院患者,均為漢族,男36例,女12例;40~49歲3例,50~59歲14例,60~69歲18例,70~79歲10例,80~89歲3例。1例有貧血病史4年,曾經在本地區多家三甲醫院住院檢查及治療,均未確診,病情無好轉,最后出現“類白血病”反應,當時白細胞87×109/L,血紅蛋白(Hb)35g/L,骨髓象提示有核細胞增生活躍(幼稚白細胞6%),疑診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治療無效。
1.2 臨床癥狀及體征 48例均有貧血,貧血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3例(6.3%),間歇性黑便9例(18.9%),乏力盜汗21例(43.8%)。
1.3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3.5~87.0)×109/L,其中中性粒細胞比例(54.5%~80.3%),嗜酸性粒細胞比例(2.5%~8.9%),血紅蛋白35~98g/L。網織紅細胞0.6%~1.5%。大便隱血陽性13例(27.1%),大便集卵陽性28例(58.3%)。
1.4 胃鏡檢查 全部患者行胃鏡檢查,鏡下發現鉤蟲21例(43.8%),其中2例在胃竇部亦發現鉤蟲。
1.5 病理學檢查 40例行內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顯示淺表性胃炎27例(67.5%),腸黏膜嗜酸性粒細胞浸潤12例(30.0%)。
1.6 骨髓象 1例行骨髓穿刺檢查,提示有核細胞增生活躍(幼稚白細胞6%)。
1.7 影像學檢查 全部患者行胸部X線檢查,其中心臟增大7例(4例原有心臟病史);此7例行心臟B超檢查,提示左室舒張功能減退,射血分數下降,最低射血分數為46%。
1.8 方法 48例全部接受治療,其中接受輸血25例,均用噻嘧啶1.5g睡前口服,連服3日(其中1例予治療后半月重復1次),補充鐵劑治療3個月。47例隨訪6~9個月,1例隨訪2年,平均8個月。
1.9 療效及隨訪 所有病例治療后6個月復查血常規,血紅蛋白明顯上升,其中血紅蛋白140~149g/L 6例,130~139g/L 8例,120~129g/L 17例,110~119g/L 10例,100~109g/L 7例。治療后3個月復查大便集卵均陰性,大便隱血均陰性。47例隨訪6~9個月,1例隨訪2年,平均8個月。
鉤蟲病通常以皮膚接觸感染為主,手指間及腳趾間的皮膚是鉤蟲最常見的侵入部位,有生食被污染的蔬菜習慣者可經口感染。全世界鉤蟲病感染率為5%~30%,我國感染率為17.5%[1-2]。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衛生條件的改善,我國鉤蟲病的發病率下降,導致部分醫務工作者(特別是低年資醫師)對其認識不足、警惕性不高。鉤蟲病是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在農村,農民常赤手赤腳下地勞動,感染鉤蟲的機會仍較高。
我院每年確診腸道鉤蟲病40~50例(住院及門診),幾乎全部來自農村,其中大部分患者因頭暈乏力來院就診,查血象提示血紅蛋白明顯下降。腸道鉤蟲吸血時分泌抗凝血物質,使破損的黏膜滲血不止[3],長時間可導致慢性貧血。許多患者因臉色蒼白,全身乏力來院就診。本組有1例老年患者慢性貧血病史4年,在本地區多家三甲醫院住院檢查并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治療。治療無效,只能靠間歇性輸血維持生命,后在我院住院輸血并經多次大便集卵檢查找到鉤蟲卵,確診為鉤蟲病,治療后身體康復;隨訪2年,現身體健康。本次收集的4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均予驅蟲治療,重度貧血者予輸血糾正貧血,貧血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予輸血并改善心功能,予補充鐵劑治療、加強營養等,療效滿意。
綜上,我們認為對一些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血患者,如果經各項檢查仍不能明確貧血原因,且經輸血糾正貧血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應高度警惕鉤蟲感染可能[3],建議予常規驅蟲治療。
[1]趙家林,黃厚章.鉤蟲病致上消化道出血40例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09,7(10):1092,1133.
[2]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M]. 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0-312.
[3]張成斌,趙宏.鉤蟲病致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08,6(10):1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