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丹萍 (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 317500)
在農村,由于地瓜子外形很像普通豆莢,常被誤食而中毒。發生地瓜子中毒的病例,各地相關報道尚少。我院曾收治1例地瓜子誤食中毒患兒,經積極搶救病情穩定,報道如下:
患兒男性,35個月。因“突發神志不清約2h”入院。臨床表現:患兒在生食7~8顆地瓜子2~3分鐘后,出現反復嘔吐,非噴射性,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及白色黏液,無血性及咖啡色物質,無臭味、大蒜味及其他異味。約30分鐘,患兒出現神志不清,無嗆咳,無發熱、皮疹,無腹瀉,無鼻塞、流涕,無二便失禁。立即送至當地衛生院,給予吸氧及對癥處理(除洗胃)后,病情仍危重,自主呼吸不規則,急送至我院急診科。當時心率58次/分,擬診“昏迷待查”予氣管插管及呼吸囊復蘇治療,并完善相關檢查后轉入我科。體格檢查:氣管插管帶入,體溫不升,心率92次/分,律齊,呼吸頻率10次/分,呼吸不規則,血壓115/64mmHg,深昏迷,全身血液循環差,花斑樣改變,唇發紺,兩側瞳孔等大,約5mm,對光反應消失,頸軟,呼吸音粗糙、對稱,可聞及痰鳴音,腹部略飽滿,肋下0.5cm及劍突下1.0cm觸及肝臟,腸鳴音存在,肌力及肌張力低下,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陰性。實驗室檢查:血糖16.3mmol/L;血氣分析:pH 6.95,動脈血氧分壓(PaO2)27.7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55mmHg,堿剩余(BE)-20.2mmol/L;血常規:白細胞(WBC)29.16×109/L,血紅蛋白(HGB)136.6g/L,血小板(PLT)448×109/L;電解質、腎功能正常。處理:保暖,機械通氣,洗胃、胃腸減壓,留置導尿,脫水、利尿,糾酸,補充糖類及大劑量維生素C。入院后發生高熱1次,體溫達39.0℃,予退熱治療體溫恢復正常。入院4h后自主呼吸維持正常,撤呼吸機治療,第3天患兒清醒,生命體征正常,肌力、肌張力正常,活動自如,精神仍萎靡,無惡心、嘔吐。經了解,因家長誤認為地瓜子是豆莢,采摘回家,導致小兒食后中毒。
地瓜子含魚藤酮、豆薯酮,對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呼吸中樞有毒害作用,大劑量時可直接抑制心臟,使心跳減慢,甚至引起死亡。內服后2~12h發病,臨床表現為頭昏,惡心、嘔吐,肌力降低,全身軟弱無力,站立不穩,四肢發麻。重者出現呼吸困難,體溫下降,小便失禁,瞳孔散大,昏迷,心臟停搏。
本例提醒我們,各基層醫療單位應加強對地瓜子毒性的宣傳,并做好急救知識的培訓,提高中毒的急救水平;確診地瓜子中毒后,積極予對癥處理,如機械通氣、洗胃等;同時,提高家長及托教人員對地瓜子的識別和管理,做到妥善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