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萍 王 鈞 (浙江紹興市第六人民醫院 312000)
老年腦卒中患者常遺留吞咽障礙而行鼻胃管喂飼(鼻飼)。長期鼻飼的老年患者易反復發生胃排空障礙、胃內容物反流,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誘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近年來,我院對老年胃排空障礙患者采用滴注式鼻飼法,明顯改善了胃排空,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及分組 選取2007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腦卒中后行鼻飼并出現胃排空障礙的患者共72例,年齡65~91歲。所有病例均行注射器灌注鼻飼1年以上,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穩定,排除胃腸機械性梗阻。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胃排空評價以鼻飼后4h用注射器經鼻胃管回抽的胃潴留量(ml)為指標;對于能夠保持鼻飼治療的患者,胃排空障礙定義為鼻飼后4h胃潴留量為100~199ml(≥200ml為鼻飼禁忌證)[2]。72例按鼻飼方式的不同分為滴注組和灌注組。滴注組35例,平均(76.9±8.5)歲;灌注組37例,平均(77.2±8.2)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大體一致。
1.2 方法 取半臥位,鼻飼液采用整蛋白纖維型腸內營養混懸液(商品名能全力,紐迪希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加溫至40℃,鼻飼前抽凈胃內容物,鼻飼后常規取半臥位1h。灌注組:每次用注射器經鼻胃管灌注能全力200ml,4h/次;滴注組:將600ml能全力瓶倒置接輸液器,輸液器下端乳頭部接鼻飼管,8h持續勻速滴入,12h/次。治療72h后觀察兩組患者胃排空情況。治療期間檢查并記錄腹痛、腹瀉、嘔吐、胃液隱血等不良反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胃潴留量 灌注組中因嘔吐劇烈、胃潴留量過大各1例,予以停鼻飼或胃腸減壓處理,退出觀察。灌注組35例:治療前胃潴留量(145.4±30.2)ml,治療后(144.7±31.1)ml;滴注組35例:治療前胃潴留量(143.4±29.2)ml,治療后(67.2±8.2)ml。治療前兩組胃潴留量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8,P>0.05);治療后滴注組胃潴留量明顯少于灌注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26,P< 0.01)。
2.2 不良反應 灌注組:發生不良反應4例(10.8%),其中腹瀉、嘔吐、胃液隱血試驗陽性、胃潴留量過大各1例;滴注組:發生不良反應2例(5.7%),其中腹瀉、腹脹各1例。滴注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灌注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P>0.05)。除灌注組嘔吐及胃潴留量過大病例外,余患者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未停止治療。
老年腦卒中后長期臥床的患者,胃腸供血不足蠕動減弱,腺體萎縮分泌減少,吸收功能明顯下降,常見鼻飼后胃排空不良;同時,由于食管下端括約肌松弛,食管廓清能力減退,黏膜屏障作用下降,極易引起胃食管反流[3]。Bersten等[4]報道,因反流繼發肺內吸入已成為該類患者突發急性肺損傷并繼發死亡的重要原因,促進胃排空有益于減少反流致吸入性肺炎,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臨床上常使用胃腸動力藥物治療胃排空不良,但長期服藥易產生毒副作用,且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通過改良鼻飼方法來改善胃排空是較好的選擇,目前多采用注射器一次性灌注式鼻飼,單次注入量較大,胃體在短時間內急劇擴張,胃內壓升高,導致胃食管反流,甚至嘔吐;而使用滴注式鼻飼法可將營養液持續、勻速、低流量滴入胃內,胃體擴張幅度小,壓力小,不易導致吸入性肺炎。本文結果顯示,與灌注式鼻飼比較,滴注式鼻飼用于胃排空障礙的老年患者,胃排空效果良好,胃潴留量明顯減少,不良反應少且輕微,未出現嘔吐、胃出血等嚴重并發癥,提示滴注式鼻飼是一種更為促進胃排空、更省力的鼻飼方法。
在滴注式鼻飼的具體護理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保持滴速平穩;②對既往有反流吸入病史的患者,初始治療時要勤于回抽胃管,觀察潴留情況;③鼻飼液須預熱,保持病房合適溫度;④患者鼻飼期間須保持頭頸胸部高位,以利于排空。
[1] 楊國棟,康定鑫,姚新民.關于吸入性肺炎的治療研究現狀[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15(9):519-520.
[2]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危重病人營養支持指導意見(2006)[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10):721.
[3] 魏太星,邱保國,呂維善.現代老年學[M].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1:542-550.
[4] Bersten AD,Edibam C,Hunt T,et al.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acute lung injury and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three Australia state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5:44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