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蕾 (寧波市鄞州區吳劍鳴醫院 315153)
近年來,筆者采用保留齒狀線外剝內扎加側切術治療環狀痔68例,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院內收治的環狀痔患者68例,其中男26例,女42例,年齡28~73歲,病程2~46年。急性嵌頓性環狀混合痔18例(26.5%),脫垂性環狀痔伴出血34例(50.0%),結締組織性及靜脈曲張性外痔16例(23.5%),其中12例合并肛裂及肛乳頭瘤;15例(22.1%)既往有1~2次手術史。
1.2 治療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予以局部麻醉或骶管麻醉,肛管消毒,根據痔核間自然分界線分成4~5組。處理內痔時選擇母痔區痔核或較大痔核,在齒狀線上0.3~0.5cm處切除痔核,痔核基底部連續縫合。根據肛管脫垂情況決定是否再作直腸黏膜懸吊,通常選擇母痔區位置,在內痔結扎點上約1cm處用7號絲線將直腸黏膜結扎懸吊。處理外痔時,對部分已完全回縮者,可作放射狀減壓切口,對未完全回縮者,則作梭形切口剪除多余皮贅,去除切口周邊肥厚結締組織,潛行剝離皮橋下擴張靜脈團塊及血栓,修剪創面,使之平整。同法處理余下痔核,對肛裂及肛乳頭瘤予以相應處理,最后行預防性肛門側切術。創面再次消毒,凡士林紗布內置馬應龍痔瘡膏及云南白藥粉,填入肛門切口,塔形紗布加壓包扎。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3~5d,控制排便24~48h,術后保持排便通暢,便后肛門溫水坐浴,使用馬應龍痔瘡膏換藥,每日1~2次。
1.3 療效標準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的“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執行。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創口愈合;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創口愈合;未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本組68例,治愈66例(97.1%),好轉2例(2.9%)。患者術后疼痛較輕,無需鎮痛藥物,其中67例(98.5%)術后7~10d縫線自行脫落,縫線脫而不落1例(1.5%)于肛鏡下剪斷抽出,無大出血和切口感染,無排尿困難及尿潴留。術后出現肛緣水腫2例(2.9%),均為過早且頻繁排便所致,經積極換藥及紅外線照射后消退,愈合時間18~27d。隨訪0.5~1.0年,無肛門狹窄及肛門失禁發生。
嵌頓性環狀混合痔為肛腸外科急癥,一般認為在急性水腫感染期(發病48h內),先行抗感染對癥治療,待水腫消退后再手術。但筆者發現,嵌頓性環狀混合痔多伴有局部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障礙,靜脈血栓形成,疼痛劇烈,經保守治療常效果欠佳。實踐證明,及早手術解除痙攣嵌頓因素,可阻止痔核進一步感染壞死。
圍術期注意事項:①術前常規排空大便,掌握好手術適應證及禁忌證。內痔痔核切除應呈鋸齒狀,直腸黏膜懸吊一般不超過3個,懸吊的結扎黏膜不宜過多,深度為黏膜及黏膜下層,懸吊結扎點亦不應在同一平面上,以防直腸肛管狹窄。外痔切口呈長梭形,潛行剝離皮下曲張靜脈叢及血栓,減壓切口以0.1~0.2cm為宜,切口可適當延長向外至肛緣皺皮肌最外緣,向內至齒狀線上,皮橋及黏膜橋應預留0.5~1.0cm。術中處理外痔時應盡量避免使用電刀及電凝止血,如使用應注意局部熱損傷。對部分環狀痔確實無法全部切除多余皮贅者,根據現代痔病治療“消除癥狀而非根治”的原則,應盡量切剝較大痔核皮贅,在保留足夠皮橋的情況下予以切除小痔核皮贅,但不可強行切除。②一般環狀痔切除痔核超過3個,建議行預防性肛門側切術,年老體弱及肛門松弛者除外,可使痙攣的肛門括約肌松弛,使處于縮窄狀態的肛管松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術后肛門疼痛及水腫。行肛門側切術時,應切斷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及部分內括約肌約1cm,指法擴肛至3~4指,動作要輕柔。③術后一周常規肛門指檢,視情況用不同型號的肛門鏡擴肛。一般每周一次,連續3~4次。擴肛時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每次時間由短到長,肛門鏡口徑由小到大,操作前可在肛門外口涂適量的痔瘡膏,肛門鏡前端涂上石蠟油,以減輕疼痛和不適感。
近年來,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Ⅲ~Ⅳ度脫垂性環狀痔、Ⅱ度痔伴嚴重出血、直腸黏膜脫垂、早期嵌頓性內痔(48h內)效果良好,但禁用于肛管狹窄、肛門外痔及肛門失禁者,加之吻合器費用較高,使廣泛開展受限。筆者認為,以傳統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為基礎的保留齒狀線改良術式加側切術,仍是目前治療環狀痔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