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農產品的價格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稍有不同的是,此次的主角變成了雞蛋。5月底,全國不少地區的雞蛋價格出現快速上漲,有的地方雞蛋批發價10天漲了1元多,有網友戲稱其為“火箭蛋”。而與此同時,大蒜零售價也從每斤2元漲到4元左右,“蒜你狠”似有再次來襲之勢。
價格波動現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不足。缺乏科學種植指導、產銷脫節是農產品滯銷“賣難”的主要原因,而流通環節過多和中間商操縱價格則導致終端零售價居高不下,造成了“買貴”現象。
我國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要經過多級批發、多級零售,每一個環節均有一定比例的加價,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零售價格中。環節過多、渠道不暢造成農產品在流通中損耗過大等,也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農產品物流體系中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針對當前農產品流通的問題,明確強調了三個重點: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和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這正是抓住了農產品流通的關鍵癥結。
重構農產品流通的產業鏈,構筑新的農產品交易模式將是破解農產品流通困境的根本出路。
目前,農產品流通各環節的參與主體已經有所動作。無論是上游的農戶、或是中游的經銷商和批發市場、還是下游的超市都已經開始了自身前后產業鏈的延伸和對接,以期能夠徹底打通產業鏈,以此來穩定整個農產品的供應。
但對于目前的現狀來說,重構農產品物流體系仍將任重而道遠。建立巨型農產品物流中心,發揮其規模優勢及蓄水池功能,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構架相應的信息平臺,實現供求信息的有效監測、預警、引導以及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從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同步入手,建立大規模、集中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物流體系等都需要一步步推進。
我們相信,在政策的引導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間,我國的農產品流通必將向著建設國際化、現代化的具有強大科技支撐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邁進!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