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鄭風田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現代農業出了太多的惡性事故,消費者對其的信任度一再降低。不安全的農業是我國目前農業產業化面臨的最大問題。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是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模式出現了問題,這個模式不重塑,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難以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主體上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農戶+龍頭”,另外一類是“生產基地+中介+批發市場”。這兩種模式可以保證我國農產品數量上的充分供給,但無法滿足質的需要,即難以提供安全的農產品。
在“農戶+龍頭企業”產業化模式中,基本上都是半截子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收購農戶的產品,然后加工出售。龍頭與農戶這兩個冤家基本上是互毆,企業在市場上收購農產品時會拼命壓低價格,而農民為了多賺點錢也會采取各種方式增加農產品的數量,諸如往肉里加水,往飼料里加瘦肉精,往鮮奶里加水再加三聚氰胺等。分散的農民在與強勢的龍頭企業談判時一直處于弱勢,但弱勢者也有弱者的反抗武器,這種反抗的結果,只能讓消費者做冤大頭。所以目前這種半截子的農業產業化,因為源頭的產品有問題,后續的加工再安全也無法提供安全的食品。
第二種模式是“基地+運輸戶+批發市場”。因為從田頭到餐桌經歷了太多的環節,每個環節都無法辨識農產品質量的高下,所以也無法解決質量安全問題。農民為了提高產量或者為了減少病蟲害,過量施用農藥、化肥或過量使用生長激素、抗生素等,防不勝防,也沒有人去防。這種局面還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果,那些不用不安全農藥的農民反倒吃虧,產品難以在市場上賣到好價錢。農產品的不對稱信息屬性,從外觀上很難辨識出,好質量從外觀看不出來。這種情況還出現了農民的一家兩制,自家吃的盡量不打農藥,外銷的打什么是沒有顧忌的。而引入歐洲的可追溯體系也解決不了這個困局。原因是可追溯體系是在一個誠信非常發達的國家才行得通,要對那些不誠信行為重罰才可以這么做。而我國這個農產品供應鏈那么長的環節,作假技術又這么發達,可追溯體系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如何解開目前的死局?我認為只能對目前的農業產業化方式進行重塑。那就是變半截子產業化為全產業鏈產業化;變多環節批發為產銷直接對接。
第一種方式是變半截子產業化到全產業鏈產業化,目前已有不少呼聲,包括最近炒得很熱的新概念“新農業”,聯想、匯源、中糧老總們都在提,丁磊、京東商城也都在做。從中國的消費者角度來看,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吃得如此不安全令人們很苦惱,其中不少人已到了追求品牌質量階段。但目前的市場并沒有給他們提供這些條件。所以需要有一批新進入者,通過全產業鏈,通過品牌塑造,來與以前的一些企業區別,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其實歐美國家的農業企業很多基本上都是農工商一體化,從田頭到餐桌都在企業內部運行,這樣才能確保源頭與加工的產品是安全的。當然這種模式也有不少的問題,比如:如何到農村拿到地?我國一直警惕資本下鄉圈地,當然過去也的確出現不少企業掛羊頭賣狗肉,到農村跑馬圈地,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我國出現那么多的空心村,眾多農民外出打工,農村的土地在低效率經營,應該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讓那些真正愿意到農村搞全產業鏈的企業能夠拿到土地,改變目前半截子的產業化行為。
第二種方式是產銷直接對接,這種模式核心目標就是減少中間環節,減少作假機會,也讓消費者能夠直接見到生產者,通過第三方的監管形成對生產者產生壓力,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形成正向效應。其實我國北京、上海等地的特殊單位不少都在搞特供基地,也是一種產銷直接對接的模式。意大利的中小學午餐原材料直供模式,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等都是在減少中間環節,韓國更是讓農協直接到城市開超市賣他們自己生產的農產品,這樣做更靠譜。產銷直供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分散的小農戶必須組織起來,通過發育專業合作組織,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比如一個養豬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可以專門往城市小區天天供應豬肉,一個黃瓜的專業合作組織專門供應黃瓜。通過直供,市民完全可以到專業合作組織的農田里監督他們是否是安全生產行為,如果違法添加不安全的東西,直接取消直供資格。目前的農超對接是不靠譜的。當然銷地的政府應該起一個對接的工作,通過招標,形成直供單位,每年淘汰,這樣慢慢地把直銷模式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