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卿 齊傳成 劉興才
近年來,陜西省商南縣始終站在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和諧發展的高度,把“菜籃子”工程建設作為穩定市場物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組織實施了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菜籃子”工程,構建了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相結合、精細菜和大路菜相結合、產業基地與大戶生產相結合的“菜籃子”工程實施格局,菜籃子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自2008年以來,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扶持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的實施意見”,成立了設施蔬菜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商南縣大棚蔬菜生產項目實施方案》和《商南縣大棚菜生產技術培訓方案》,縣政府還將蔬菜產業發展列入經濟目標考核內容,加強督查,狠抓落實,使全縣設施蔬菜產業快速發展。
商南縣人口23.6萬人,耕地面積2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3.2萬畝,設施蔬菜主要以塑料大棚菜為主,經過四年多努力,累計在全縣13個鎮26個村發展設施蔬菜大棚2883個面積2216畝,其中日光溫室66棟214畝,純鍍鋅鋼管469個462畝,鋼混結構56個40畝,鋼竹復合型462個面積360畝,竹木結構1830個1140畝。雖然按歷年發展累計面積設施蔬菜有2216畝,但由于種種原因,棚建成后又被拆毀,特別是竹木結構基本全部拆毀。截至目前,只有6個鎮7個村的日光溫室、純鍍鋅鋼管、混合材料結構和少量竹木結構的大棚保留下來,面積約716畝,主要分布在富水鎮王家莊村、試馬鎮郭埡村,過鳳樓鎮徐家店村、趙川鎮前川村、青山鎮上河村、清油河鎮楊橋村、清油街村、金絲峽鎮梁家灣村。
富水王家莊村蔬菜產業已形成規模,成為商南縣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設施蔬菜實現突破性發展,全村發展蔬菜260戶450畝,其中發展設施蔬菜210畝,日光溫室7棟10畝,純鍍鋅鋼管大棚型200個200畝,2011年全村經濟收入1000萬元,其中蔬菜收入650萬元,人均蔬菜收入355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59.8%。全縣蔬菜年產量8.7萬噸,年產值14120萬元,全縣342戶蔬菜種植戶將種植蔬菜作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依靠設施蔬菜發家致富,年設施蔬菜平均畝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是種糧食收入的7~10倍。
商南縣農業局2008年在海拔1200米的十里坪鎮碾子坪村試種秋甘藍,獲得成功,經過四年發展,今年高山甘藍種植1000畝,平均畝產在5000斤以上。2010年,縣農業局從山陽縣引進九眼蓮,在試馬鎮紅廟村建立蓮魚種養示范園100畝,填補了商南縣蓮菜市場空缺,平均畝產鮮蓮菜4000斤左右,畝收入8000元,獲得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按照試馬“三位一體”農業示范園建設項目整體規劃,蓮菜基地將發展到1000畝,建成種植、養殖、加工、觀光休閑于一體農業的示范園區。
土地制約,設施蔬菜規模小。商南縣屬于淺山丘陵山區,平地只占現有耕地的1/3,有水源的平地更是很少,自從實行土地承包以來,平地都是人人有份,家家一綹,這種生產現狀嚴重影響了蔬菜產業發展,要快速大規模發展設施蔬菜必須做到集中連片種植,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很多農民對土地流轉期望價值過高,惜地意識強烈,不愿輕易流轉出去,嚴重制約了設施蔬菜的發展。設施蔬菜種植面積小,產量少,不能滿足本縣市場需求,全縣65%的蔬菜靠外調。
品種選擇不對路。優良品種價格貴,菜農不愿買,生產中種植一般品種,品質差,產量低,抗病、抗災能力差。長期栽培單一品種,帶來多用肥、藥的問題,更易引起病蟲害發生和輪作倒茬困難,造成連作障礙難以解決。
茬口安排不合理。目前,菜農主抓早春茬,且栽培品種以黃瓜、西紅柿、洋芋、春甘藍為主。秋延遲、越冬茬很少,本地春節上市蔬菜幾乎為零,主要以外調菜為主,導致菜價居高不下,而早春菜出現價低買難問題。
技術管理粗放。設施蔬菜生產技術要求較高,特別是日光溫室,尤其對茬口、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溫光氣調技術要求嚴格。許多新發展的設施蔬菜區,農民長期種植糧食作物,未能完全掌握設施蔬菜生產相應的栽培技術。有的是邊干邊學,管理粗放,缺乏有效抗御冬春季低溫、高濕、寡照,病蟲害等不利因素的措施,導致整棚整棚的種植失敗,沒有經濟收入,設施栽培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調查中,清油河鎮兩家種植大戶,新建日光溫室,茬口安排不合理,育苗晚,進棚定植遲,受低溫影響,植株生長慢,不結果,病蟲害嚴重,損失慘重。
水利設施跟不上。發展設施蔬菜水是先決條件,在調查過程中看到,有些地方蔬菜大棚建起來了,但沒有機井,沒有引水渠,無水灌溉;有的地方雖然有機井,但不能長時間工作,滿足不了需求。
標準化生產水平低。受傳統種植的影響,許多菜農對農業標準化還不夠了解,很少按照標準化生產和執行采收標準、分級標準、包裝標準、貯運標準。由于不按照標準生產,化肥、農藥用量多,雖然產量高,但產品品質差,質量安全隱患多,設施內作業環境惡化。
產業升級內在動力不足。目前已有社會資本投入到設施蔬菜建設中,有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現階段設施蔬菜分散經營為主的格局,決定了經營主體是廣大農民。設施蔬菜資本投入大,受自然災害等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農民不愿意也不可能拿出大量資金投入到設施建設中,而大棚配套的道路系統、排水系統、加溫系統、電力系統的投入,仍然依靠國家財政補助,從而制約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擴大設施蔬菜種植面積,規模化種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改善,蔬菜需求量不斷增大,商南縣現有蔬菜產量遠不能滿足全縣人民的需求,有的蔬菜價格仍然很高,為此,今后要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選擇氣候、土壤適宜,交通便利、水電路基礎設施好的鄉村,建設高標準、高質量、耐使用的大棚,加快設施蔬菜發展,擴大種植面積,力爭到2015年實現設施蔬菜發展突破2000畝。針對商南縣土地經營狀況,加快土地流轉,鼓勵扶持生產大戶、企業承包土地,集中連片種植,規模化生產。特別是在交通便捷的312國道沿線鎮村,采取“連片開發,整體推進”,逐步做強區域特色,進一步豐富全縣人民的菜籃子。
選擇優良對路品種。因茬、因棚、因時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日光溫室、早春大棚要選擇耐低溫、耐弱光,對低溫、光照反應遲鈍,抗病強、價格高的好品種,對露地種植,秋延遲種植可選擇喜光、耐高溫的抗病良種。
合理安排茬口,提高大棚復種指數和種植效益。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種植茬口,由一茬變為二到三茬,即冬前9月上旬種一季芹菜、油麥菜、茼蒿、菠菜、裁汰、大蒜苗或四季蔥;早春3月下旬主種一季精細菜,以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西葫蘆等為主;早春茬收獲后再種一季秋延后黃瓜、西紅柿、豆角、豇豆、夏白菜、萵苣、油麥菜等。冬季日光溫室和晚秋延遲茬口,辣子、茄子、西紅柿7月份育苗,9月中旬定植,黃瓜9月初育苗,10月初定植,大株掛果越冬,防止低溫不長,保證春節產品上市,提高效益,滿足市場供應。
堅持科學管理。一要根據商南縣設施蔬菜栽培的條件,因地制宜做好優良品種的引進篩選;二要把好育苗關,早春大拱棚辣椒、茄子、西紅柿12月底元月初育苗,西葫蘆、黃瓜2月中旬育苗,以陽畦育苗為主,營養土按糞、肥土3∶1比例,低溫寒流天要增設電熱絲加溫,加蓋草簾保溫;三要把握好定植時間,越冬日光溫室9月上旬定植,早春大棚3月20日前后定植,黃瓜可比西紅柿、辣子、茄子晚5~10天定植;四是菜定植后要勤揭蓋、勤通風、勤防寒、勤澆水,確保菜苗不受寒流低溫影響;五要開展新品種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采用抗病、高產、優質良種,立體栽培,以生物措施為主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及輪作栽培模式。大力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施肥技術,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減少土傳病的危害,保持土壤肥力的可持續性。
加強對發展設施蔬菜從業者的培訓和指導。目前,設施蔬菜生產者大多數科技素質較低,已成為影響設施蔬菜整體水平提高的“瓶頸”,因此要加強對現有設施蔬菜種植大戶的培訓和指導。通過培訓,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和一批專業技術人員,保證每個鎮有1名技術骨干,每個生產基地有1~2名技術員,確保菜農科學種植,科學管理。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把農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懂管理”的種植設施蔬菜主力軍。
增強設施蔬菜主體經營能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動農民合作組織化程度,是增強設施蔬菜主體經營能力、推進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在設施蔬菜相對集中的地區逐步建立農民合作組織,通過典型帶動、資金扶持、培訓合作帶頭人等措施,引導設施農業經營戶組建合作社,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開展技術、生產資料采購、農藝管理、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合作,提高設施農業規模化、組織化經營水平,切實解決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生產地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緊密利益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緩解設施蔬菜小生產很難與大市場、大流通對接的矛盾。
一手抓生產,一手抓市場。在抓好蔬菜生產的同時,注重農產品銷售市場建設。在設施蔬菜種植成規模的村鎮,充分發揮蔬菜專業合作社、信息站作用,利用信息平臺發布供求信息與價格行情,打開銷路,避免出現產品積壓、價格下跌、增產不增收、菜賤傷農的現象。
充實完善政府扶持政策,鞏固已發展的設施蔬菜面積。目前,商南縣對新發展的大棚,經農業部門實地丈量驗收合格后,按面積一次性將補貼兌付給農民管三年,不利于鞏固老棚。當菜農拿到補貼后,有的只種一年菜,第二年老棚不建,只重視建新棚,不重視老棚的利用。建議今后政府可對老棚每年再拿出100~200元扶持鼓勵,確保大棚建一畝成一畝,逐步擴大鞏固,發揮更大的效益,避免出現毀棚、閑置棚、撂荒棚等浪費現象的發生。加大設施蔬菜建棚投資扶持力度,建設耐用高標準純鋼架大棚,完善灌溉配套設施,建立蔬菜儲藏氣調庫,滿足菜農旺儲淡銷的市場調節機制,確保設施蔬菜高投入、高效益實現,才能保證設施蔬菜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