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暉,喻永華,李建新,張宗澤,石年珍
(湘陰縣農業局,湖南湘陰414600)
湘陰縣地處南洞庭湖畔,湘、資兩水尾閭,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全縣有稻田面積4.37萬公頃,常年產稻谷60 000萬公斤,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近年來,隨著中、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的擴大,全球氣候的變化,水稻病蟲的發生與為害呈上升趨勢,防治難度逐年加大[1]。本地區主要水稻病蟲有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其中遷飛性害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已成為影響雙季稻生產的重要因素。為有效控制水稻病蟲為害,減少農藥使用數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湘陰縣將多年示范推廣已取得成功的保蛛治蟲、燈光誘殺等多項技術組裝配套,初步形成了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體系。2012年在平原雙季稻區鶴龍湖鎮興隆、興安等5個村建立了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集中連片示范面積680 hm2,輻射面積3 300 hm2,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就示范區具體做法及成效總結如下。
為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促進全縣農業增產、增效、增收,湘陰縣委、縣政府一方面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糧食生產和水稻病蟲綠色防控領導小組,定期到田間調查研究和落實各項綠色防控技術措施;另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舉辦集中培訓、設立咨詢服務熱線電話、印發各種技術資料、開展觀摩展示活動等形式,將各項綠色防控技術落實到千家萬戶和田間地頭。同時,從資金、管理和技術等方面加強調控。
為高標準建立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縣政府從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項目安排200萬元,用于完善示范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縣農業局將全國低毒生物農藥示范推廣、水稻集中育秧、湖南省湘米工程建設等項目與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捆綁實施。2012年新購光控雨控頻振式殺蟲燈150盞,購置二化螟性誘捕器4 000個,新增燈誘、性誘治蟲面積200 hm2。參與項目共同實施的單位湖南興隆米業有限公司按照縣農業局水稻品種布局規劃,組織資金10萬元用于調進中、高檔優質稻品種和殺蟲燈、性誘捕器的安裝及維護。通過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企業聯動、農民自愿等方式多方籌措資金,使示范區的綠色防控實施內容落到實處。
在示范區建設方面,設立了專門辦公室,縣、鄉、村均派出得力的技術骨干和蹲點人員,使示范區做到了“五有”、“五統一”,即有示范標牌,有指揮機構,有技術方案,有觀摩計劃,有生產記錄;實行統一技術操作,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田間管理和病蟲專業化防治,統一訂單生產加工,統一品牌銷售。
(1)農業防治。湘陰是全國第一批水稻病蟲綜合防治示范縣,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保蛛治蟲為前提采取的綜合防治水稻病蟲工作及各項農業保健栽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春耕備耕時期,縣植保站綜合螟蟲冬后基數和發育進度的調查數據,及時向示范區乃至全縣印發深水滅蛹和打撈浪渣的技術資料。實踐結果表明,此舉可減少50%以上的病蟲發生基數;在浸種育秧前20 d,結合全縣水稻品種布局,及時印發新品種推廣技術資料,使農民自覺地種植優質、高產、抗性強的優良品種;在水稻大田翻耕前10 d,及時印發《測土配方施肥單》,使農戶能按照土壤肥力狀況進行科學施肥;在水稻分蘗盛期后,根據田間苗數,及時印發《適時曬田和控制氮肥施用》的技術資料,對控制紋枯病和稻飛虱有很好的效果。
(2)趨性誘殺。利用水稻害蟲的趨光、趨性特性,于螟蟲化蛹高峰期,在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全面覆蓋設置螟蟲性誘捕器或安裝頻振式殺蟲燈。二化螟性誘捕器每667 m2裝一個,殺蟲燈每2.34 hm2裝一盞,在成蟲始發期誘殺。
(3)生物防治。湘陰農田有蜘蛛、隱翅蟲等捕食性天敵優勢種群13科69種,有螟蛉絨繭蜂、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敵18種。進行農事活動時,為保護蜘蛛,推廣田邊種豆、堆草堆、擺草把、統一施用生物農藥等措施,均可達到“生物防治,保護天敵”的目的[2,3]。
(4)專業防治。示范區依托稻米加工龍頭企業,成立了興科米業原糧種植水稻病蟲專業化防治合作社,5個村均建立了村級服務站,由村民委員會主任或副主任兼任服務站站長,村級機防隊隊長任副站長。村級服務站在縣農業局的指導下,根據病蟲發生數量和天敵的控害作用制定全村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方案,落實各項綠色防控措施。能用農業和物理手段防控的,堅決不用化學手段防治;能用生物農藥防治的,堅決不用化學農藥防治;遇到突發性病蟲時,統一組織低毒、生物農藥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
(1)發病率減少。200 hm2掛燈區和300 hm2性誘捕器區,早稻生長期內均沒有用藥防治螟蟲、稻縱卷葉螟及稻螟蛉,螟害率均在0.1%以下,稻縱卷葉螟率在0.05%以下。
(2)害蟲天敵增加。示范區由于早稻前期沒有使用農藥治螟,始穗期僅使用低毒、生物農藥防治紋枯病和稻飛虱,為田間天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棲息環境。據調查,平均百叢蜘蛛由早稻前期的98頭穩定上升到后期的212頭,比非示范區增加48%,比2011年同期增加62%。田間隱翅蟲、寄生蜂、蛙等天敵和有益生物明顯增加。
(3)防治成本降低。早稻收割期,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在示范區與非示范區各調查50戶,主要調查農戶用藥情況。結果表明,示范區比非示范區平均減少用藥1.5次,每公頃減少農藥費247.5元,減少用工4.5個,折工值600元,合計每公頃節省防治成本847.5元。
(4)糧食產量高。據上戶調查統計,示范區稻谷平均產量為6 630 kg/hm2,比非示范區增加228 kg/hm2。
(5)產品質量好。示范區通過農業、物理、生物、專業化防治等綜合配套技術應用,減少了農藥施用次數和使用量,提高了稻米品質。經檢測,稻米農殘合格率達100%,全部達到綠色食品標準。
[1]張遷西,畢甫成,鄒乾仕,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示范效果初報[J].江西植保,2009,(4):186-187.
[2]周尚泉,范丙陽,劉朋宇,等.雙季稻區景觀多樣性對保蛛控虱的影響[J].植保技術與推廣,1999,(5):10-11.
[3]黃志農,張玉燭.水稻有害生物生態調控的理論與實踐[J].作物研究,2006,(4):29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