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陽,徐慶國
(1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長沙410128;2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長沙410127)
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008~2009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全面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扶持和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湖南是農業大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農業,離不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的大力發展。加快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改革與建設已成為當前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根據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及農工湖南省委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筆者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農業及“四化兩型”湖南建設的主題,對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形式,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的有關技術、信息等服務。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至2010年12月底止,湖南省累計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 777個,有成員115.5多萬人(戶),占全省總農戶數的8.3%。近年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呈現如下特點:
近年來,湖南省各地不僅涌現了一批成員達千人(戶)以上、經營銷售額超億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出現了融產供銷于一體的綜合性合作(聯)社,已成為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省80%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以為社員購買生產資料和銷售產品為主,隨著合作規模的擴大,合作社在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購銷中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2011年分別達到了30%和50%。在一些地區的主要農產品銷售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份額更高,如石門縣的柑橘,合作社的銷售超過了全縣總數的90%。
20世紀90年代,處于發展初期的合作社大多由一些種植與養殖大戶創辦,其創辦主體為農民(戶),合作社專業特點突出,主導產業明確,大多為單一種養農產品合作社。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辦主體與形式呈現多元化趨勢,服務領域也呈現寬廣化。首先表現為創辦主體多元化。一些農村能人、產業化龍頭企業、鄉鎮涉農站所和一些返鄉創業農民領辦合作社,成為近年合作社創辦的主力軍。另外,一些大學畢業生,尤其是一些大學生村官參與、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據不完全統計,全省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大戶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 980個,占全省總數的47%;全省有918名大學生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有169名大學生領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有21名大學生村官。其次是創辦形式多元化。過去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層級呈省、市、縣、鄉、村五級塔形分布形式,目前因合作社向跨地域的專業聯社與總社發展,其社員已從當初的某一市縣鄉村范圍擴展到外市縣,甚至擴展到外省(如常德綠然獺兔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層級形式逐漸向中間大兩頭小橄欖形結構發展,即中型合作社多,小型與大型合作社相對較少。此外,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辦形式也呈現多種多樣。目前主要有全程服務型、技術服務型、市場帶動型、實體經營型和“專業合作社+企業+農戶”型等五種類型。三是服務領域寬廣化。近年來,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范圍已從過去傳統的農業種養技術和信息拓展到了融資、生產、加工、銷售等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
據調查,湖南省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收入,普遍比未加入合作社農戶的收入高,有的甚至要高好幾倍,全省平均要高出20%以上,從而大大增強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村經濟的示范與輻射帶動能力。特別是一些國家級與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逐步帶動了其他專業合作組織的規范發展,擴大了農業產業化規模。
此外,為確保專業合作社規范運作,湖南省大部分省級示范點均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財務管理制度,建立了成員賬戶,并對成員進行了培訓,開展了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有的合作社發揮聯絡紐帶作用,建立了信息網絡體系,逐漸向“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方向發展,上聯企業,下聯農戶,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使企業與農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了產業鏈,有效解決了企業原材料難保證和農戶產品難銷售的“兩難”問題。
近年來,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取得了較好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展速度落后首先體現在跟不上全國發展步伐。到2010年12月底止,湖南省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數僅占全省總農戶數的8.3%,低于全國11%的平均入戶水平,在全國的排位已由2007年的前4位后移到了2010年的第18位。此外,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行政村覆蓋率也明顯落后全國總體發展水平。截止2009年底,湖南省平均每個行政村僅0.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而全國平均每2個村就有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其次是遠遠落后于發達省市的發展速度。以山東省為例,至2010年6月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目已發展到了3.5萬個,成員達251萬戶,帶動農戶480多萬戶,1/3的農戶參與了合作社經營,而當時湖南省合作社數量僅為山東的13%。截至2011年11月底,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10 289個,成員154.6萬戶,帶動農戶246.8萬戶,分別為全省農戶總數的11.1%和17.8%,合作社數量有所增加,但成員數及帶動農戶數反而比2010年減少。
湖南省目前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不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要求。有的合作社沒有規范的章程,有的章程形同虛設,宗旨模糊,責任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也沒有設立成員賬戶,特別在利益分配機制上沒有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合作社開展活動較少,成員間聯系不夠緊密,甚至一部分合作社徒有其名[1~3]。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全省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合作社真正能嚴格按合作社法規定運作的不到40%,實行二次返利的合作社不足40%,按合作社法規定建立規范財務制度的不足60%,實行民主管理與決策的不足50%,均與外省合作社有較大差距。如湖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2010年安排各市州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指標190個,通過市縣發動,層層申報,最后上報到省里的只有150個,省農開辦通過資格審查和專家評審,管理基本規范、符合要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100個。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融資等資金瓶頸尚未突破的主要原因,除國家對涉農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金融政策還存在制約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用業務拓展范圍不廣也是阻礙因素。因此,除爭取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政策支持外,需采取政策措施,充分鼓勵城鄉個人閑散資金和大企業資金投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發展工作[4]。
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融資難主要體現在本身規模小,帶動未入社農戶動力弱,從而抬高了合作社內部融資的難度。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一是平均出資額低。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出資額才34萬元,而廣東省2008年社平出資額達104.4萬元,江西省社平出資額160萬元,江蘇省社平出資額為281.9萬元。二是統一經營能力不強。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銷售總額不足100萬元,而浙江省2008年合作社平均銷售額達到500萬元。三是帶動農戶能力不強。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數為397.5萬戶,占總農戶數的11.6%。而浙江省在2008年6月底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38.2%的非成員農戶,海南省帶動30%農戶,江蘇準安市達到57%,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達到了62%。
一是出臺《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核算辦法》、《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制度。積極探索“農校對接”、“農企對接”(合作社產品通過高校、大型企業對接銷售)和合作社連鎖店銷售等多種銷售形式,切實提高合作社對成員的銷售服務能力;二是出臺示范社建設、普法宣傳、稅收和金融支持、涉農項目支持等一系列支持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出臺省級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銀信機構支持合作社的信貸指引辦法,并積極采取財政貼息、擔保,開展信用評定等方式為合作社貸款提供幫助,還應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免稅程序、發票領取等稅收優惠政策[5];四是可參照現有大學生村官選拔制度,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入大學生社官機制,為合作社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省長擔任組長,省農業廳、省發改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民政廳、科技廳、交通廳、商務廳、國稅局、地稅局、工商局、供銷社、科協、電力公司等相關單位領導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于目前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主管業務行政部門為省政府農村辦公室下屬農村經營管理局,如果實行機構改革,將該局機構與整體職能劃為省農業廳下屬處級機構,則可實現與國家行業主管機構對接,從而可由省農業廳具體負責日常聯絡和組織工作。目前可考慮由省政府辦公廳負責日常聯絡和組織工作。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社會地位和市場競爭都處于弱勢的農民組建的聯合體,雖然生命力旺盛,但由于目前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需要各級財政的關懷和呵護[2]。
一是提高省級財政支持力度。作為農業大省,按國家要求,湖南省每年安排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扶持資金要從現有600萬元上浮到3 000萬元以上才能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二是加大支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6]。各級各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整合涉農支持資金,包括中央和省級的農業項目要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比如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一事一議獎補等國家項目。改變長期以來按行政區劃、行政級別逐級進行分配的制度,要逐步向形成生產力最快捷、投資效益最好、農民收益最直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三是調整現有財政支持資金分配使用方向。各級財政應安排合作社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建立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基地,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訓納入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的重要內容,安排專門資金,重點培養合作社帶頭人、財會人員和基層輔導人員。四是出臺具體財政支持優惠政策,實行一些含金量較高的具體獎勵政策,比如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品牌、申報地理標志、創建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給予獎勵;對農民合作社推進標準化生產、種子種苗研發給予直接支持;對農民合作社開展基地認證、合作社成員進行技術培訓給予補貼。此外應加強合作社信息網絡建設與服務。借助湖南省各級政府電子信息網絡建設平臺,建立湖南省統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系統,為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各種惠農政策措施、電子商務信息及其他各種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網絡信息服務。
研究制定落實中國銀監會《關于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銀監發[2009]13號)“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納入農村信用評定范圍、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的金融產品”文件精神的具體辦法,并試行如下金融支持具體辦法:
(1)拓寬農業保險政策性補貼的覆蓋面。農業保險相對其它商業險種,具有“低保額、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特點,各類保險公司對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業保險業務成效一直不佳。省級財政應加大農業保險政策性補貼覆蓋范圍,除繼續執行現有的糧食、生豬保險補貼外,逐步擴大其它骨干農產品的保險補貼范圍[7]。
(2)積極開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工作。2010年,國家在全國選擇1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除積極參與國家合作社試點工作外,相關部門還應主動與人民銀行、銀監、商業銀行與保險機構、工商等部門溝通協調,將試點合作社開展的“信用合作”納入合作社業務登記范圍,推動金融機構對試點合作社提高信用資質評級檔次,創新適合試點合作社需要的金融產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采取設立風險儲備基金和財政貼息等方式支持試點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加大工作指導力度,探索對試點合作社開展審計監測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余金鳳.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0,(11):10 -11.
[2]江聯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意義及發展措施[J].現代農業,2010,(11):60.
[3]陳建光.農村專業合作社亟需規范和提高[J].政策瞭望,2004,(10):34-36.
[4]李 鋒.林州市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8):365.
[5]李玉秀.關于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9,(14):364,370.
[6]于春英.對快速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09,(24):39.
[7]齊 力,任 春.制約廣東省農村專業合作社運營效率的內部制約因素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10):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