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鋼, 施俊天
(浙江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國家在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從2006年開始,經過6年多的實踐,新農村建設“使鄉村逐步走上現代化,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1]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新農村建設絕大多數還是停留在蓋房子、修道路等基礎層面上。在新農村景觀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雜亂無章的不協調現象,導致鄉土文化景觀被破壞,原有景觀空間變得混亂無序,當代村落景觀營造失去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基于此,本文從“視覺生態觀”視角來審視新農村景觀建設的方向、趨勢、層次與個性,分析存在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視覺生態來源于21世紀初流行的“綠視率”理論,該理論認為:綠色在人的視野中達到25%時,人的感覺最為舒適。據統計,世界上長壽地區的“綠視率”均在15%以上,不難看出,綠視率與人的壽命是何等密切相關。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生態概念問題,即“視覺生態”問題。[2]而鄉村的“視覺生態”在深度與廣度上又有新的拓展,文中的視覺生態是指:構成鄉村景觀形象與鄉村景觀生態相關的一系列要素,包括人文內涵、地貌特征、植物生態、地域性材料、民間習俗及特殊的裝飾紋樣等在內而重構的視覺生態體系。
視覺生態觀在鄉村景觀建設中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可使鄉村景觀達到生態平衡,二是可使鄉村景觀達到生態循環,三是可使鄉村景觀達到可持續發展。
自從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新農村建設以來,人們對鄉村景觀視覺生態的關注與日俱增。但當前呈現在公眾面前的鄉村視覺景觀仍雜亂無章,現代鄉村的居住環境與適宜的鄉村視覺生態環境尚存在較大差距。具體存在的問題有:
在新農村景觀建設中,鄉村景觀規劃的視覺生態不協調問題突出。在鄉村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鄉村景觀建設中的視覺生態沒有統一的規劃與設計,往往把各種視覺語言混搭在一起,視覺生態或突兀或艷麗或色度飽滿毫無章法地堆砌在一起,不但鄉村原始景觀被破壞,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視覺生態韻味也不復存在,而且還普遍性地出現了鄉村視覺語言混亂。如圖1在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古村中就存在不和諧的視覺生態:因為沒有合理的規劃,現代建筑在舊建筑群中拔地而起,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

圖1 現代與古代建筑并存的鄉村景觀視覺生態
鄉村視覺美學要素的線條、形態和質地是鄉村視覺生態最重要的元素,但是當前鄉村景觀建設中由于未能捕捉廣大農民的審美心理,未能運用美學要素的表達為鄉村景觀設計賦予特有審美感情,使得原本樸素生態的鄉村美學要素不復存在,普遍出現了鄉村視覺生態的不和諧感。如圖2在金華市婺城區的很多農村建筑中都存在中式與西式元素混用的情況,視覺生態混亂。

圖2 中式與西式建筑元素并存的鄉村建筑
鄉村景觀視覺生態千變萬化,當前鄉村景觀建設中由于未對鄉村景觀地方性的人文與自然特性進行歸納與提煉,缺乏對鄉村空間場所與景觀視覺生態的深入思考,缺乏鄉村景觀整體性的分析研究,從而使當前村落景觀視覺生態沒有特色,顯得平庸無奇。
科學合理的鄉村景觀視覺生態會使人得到一種在自然與傳統歷史景觀中徜徉漫步的體驗。在設計營造鄉村景觀視覺生態過程中,要全面協調、處理好鄉村視覺生態的自然、人文、生產、生活等要素,使新舊環境景觀得以融合并發揮得恰到好處,在沉淀歷史的同時抓住時代的脈搏,積極創造鄉村匠心獨運的視覺生態印象,以達到服務社會并愉悅人心的最佳效果。
自然環境是鄉村景觀視覺生態營造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由于村落所處的地域不同,當地的溫度、濕度、降水等氣候因素所促成的村落自然景觀視覺生態也不同。自然景觀視覺生態本身是鄉村景觀中固有的元素,天然地依附在鄉村整體環境上,表現出該地特有的自然韻味。鄉村視覺生態的自然要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形要素
地形要素是影響鄉村景觀的重要因素。當前在新農村景觀建設中出現了不尊重鄉村原有地形地貌的情況,例如一味地將原有地形推平重建,導致鄉村特有的視覺生態景觀遭到破壞。鄉村的地形地貌不僅對景觀形式有直接的決定作用,而且一個地區明顯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對該地域的空間認識,因此我們要尊重原有景觀空間的地形要素。如圖3金華市武義縣上田村在開發鄉村旅游時并沒有推倒重來,而是保持原有村落的地形要素與建筑形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整,完美地體現了該村特有的景觀視覺生態。

圖3 金華市武義縣上田村景觀視覺生態
2.植被要素
鄉村景觀中的植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要素。鄉村的植被種群豐富,環境適應性強,多樣化的植被物種增加了村落空間場景序列。在鄉村景觀營造中采用本土自然植物作為植物景觀配置,可最大程度地反映該村落植物景觀的地域性特色,凸顯視覺生態的本土氣息,提高鄉村景觀的辨識度,使鄉村景觀在視覺生態上顯得自然靈動活潑。如圖4金華市婺城區新畈鄉在景觀視覺生態建設中,充分利用了本土的油菜植物,使它不僅成為視覺生態的良好組成部分,也為老百姓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入。

圖4 金華市婺城區新畈鄉景觀視覺生態
在特有的地域性人文歷史熏陶下構建的鄉村聚落景觀,其耐人尋味的視覺意象所烘托的不同地域的人文要素,賦予景觀視覺生態不同的象征與精神含義。
1.聚落建筑
某一村落的聚落文化是該村落居民經過長期生產、生活、交流、傳承以及吸收外來思想而形成的,體現了該村的行為習俗和價值觀念。保存下來的聚落古建筑,它們汲取了歷史的養分,時刻向人們傳遞著村落古樸的景觀氣息。在分析一個村落景觀視覺生態特質時,要對該村落的聚落建筑進行探究,在景觀視覺生態的表達上達成共識,從而才能得到村民的認可和贊同。[3]如圖5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古村是典型的明清建筑聚落,里面具有獨特的磚雕建筑群體。寺平古村的視覺生態建設充分運用了古村獨特的建筑語言和文化,以保證新建設的景觀視覺生態和古村風格保持統一。

圖5 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古村景觀視覺生態
2.傳統民俗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地區或村落中由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大眾生活文化。它起源于生活的心理需要,在特定的聚居群體、時代進程和地域空間中形成、擴大、演變,成為民眾固定的精神與靈魂的信仰。在民俗不斷演變過程中,每個村落都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視覺生態。[4]民俗視覺生態在景觀營造上的應用能使景觀更富有親和力和凝聚力。它的營造要在鄉村景觀建設中捕捉村落居民心理印象中的視覺生態,并將其從原有框定的狀態中提取出來,以視覺傳達的方式展現在景觀元素中。如圖6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鴿塢塔村是典型的以畬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落,但是該村漢化情況比較明顯,在景觀視覺生態中基本看不到少數民族的特征。在鴿塢塔村的視覺生態建設中,充分挖掘了畬族的傳統文化,鮮明地體現了畬族少數民族聚落的特征,受到了民眾的一致好評。

圖6 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鴿塢塔村景觀視覺生態
特定的自然環境形成了符合人民生活習慣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特有的生活場所。這種特有的場所景觀視覺生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內容密切相關,將其原有的生活場景視覺生態融于景觀視覺生態規劃中就會引起當地村民的共鳴。如圖7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是浙江省文明鎮,孝順鎮在視覺生態建設中,高揚“孝順”主題,在一系列的環境建設營造中體現了“孝心孝行孝天下,順風順水順潮流”的文化特征。

圖7 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景觀視覺生態
現代鄉村出現了很多手工業和種類繁多的特色產業,并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經濟來源和支柱產業,鄉村景觀視覺生態也隨之向支柱產業的視覺生態傾斜。如圖8金華市婺城區竹馬鄉是著名的茶花之鄉,茶花的培育與銷售是竹馬鄉的支柱產業。竹馬鄉的視覺生態建設處處圍繞茶花做文章,在環境建設營造中體現了支柱產業的視覺生態特征。

圖8 金華市婺城區竹馬鄉景觀視覺生態
運用視覺生態觀進行鄉村景觀建設,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5]
一是要注重自然與人文的統一。自然生態是一個鄉村賴以生存的基礎,擔負著鄉村的認知功能,形成鄉村的生活形態和文化本質,構成鄉村印象,一個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鄉村就背離了作為鄉村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內涵。人文生態是本地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與農民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鄉土文化、風土民情和宗教信仰等。在進行鄉村景觀視覺生態開發設計時,要緊緊把握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生態,立足保護、傳承與發展,使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得到有機統一,使景觀設計既有人文的歷史厚重感,又有自然的秀麗感,而不是只重其一,有所偏廢,最終導致不協調。
二是要注重景觀開發與生產生活的和諧。鄉村景觀建設包含物質形態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形態上要提高鄉村的生活環境品質,營造良好的鄉村人居環境;精神文化上要展現與他們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價值與信仰等。從物質角度來看,生產景觀是鄉村景觀的主體,一方面要對生產性景觀資源進行合理規劃,使其既能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又能維持最基本的鄉村景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鄉村景觀資源,調整鄉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形式的鄉村經濟,有效提高鄉村居民收入,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從精神角度來看,要注重對本地精神生活的核心價值理念進行提煉、總結與傳播。所以,在進行鄉村視覺生態景觀開發設計時,要從本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實際出發,使景觀設計與生產生活實際有機融合、高度和諧。
三是要注重視覺形象與行為心理的協調。視覺形象的創造要具有顯著的地域人文特征,形成特有的視覺識別碼,這樣有助于鄉村景觀的記憶與傳播;行為心理是對人的生存活動方式的反映,視覺形象要充分滿足人們自身的各層面需求。這兩者的協調,是由內而外的心理過程,即心理情感外化、投射為一定的視覺形象,進而通過由外而內的過程,讓人的心理得到美的享受與熏陶,內外協調,心理與行為相輔相成,從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總之,以視覺生態觀審視鄉村景觀建設,是一次從自然生態到人文生態、從視覺到心理、從生產到生活全方位的整體策劃與設計,其設計實踐必將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寶貴的經驗,提升鄉村景觀建設的科學水平。
[1]鄭軍德.村落更新應留住鄉村特色——對浙江中部地區村落更新的思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4):105-108.
[2]印文.國際流行“綠視率”——視覺生態[J].國土綠化,2002(1):45-46.
[3]施俊天.鄉村景觀色彩營造的提煉與置換[J].文藝爭鳴,2010(14):134-136.
[4]曾巧巧.鄉土景觀營造要素研究初步[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8:64-70.
[5]毛靚,李桂文,何建清.農村鄉土特色景觀保護策略研究初探[J].小城鎮建設,2008(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