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剛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人,沒有明顯性別差異,起病緩慢,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居各型之首,約占60%。筆者從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采用中藥、針灸、推拿、牽引治療本病,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9例均來自門診,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30歲,病程最長9年,最短2個月,其中一側肩背疼痛17例,兩側2例。
1.2 診斷標準[1]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引試驗陽性。③X線平片顯示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及椎間孔狹窄等退行性改變征象,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④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以上病例全部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
1.3 中醫辨證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中醫的“痹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證見頸、肩、臂痛,通常是由外傷,風寒濕邪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脈象沉而緊。
1.4 治療方法
1.4.1 中藥治療以通經絡,消瘀滯,活血止痛,祛寒除濕為主。方藥自擬活血止痛湯:秦艽15 g、防己10 g、桂枝10 g、葛根 15 g、羌活 15 g、川芎15 g、當歸15 g、沒藥10 g、牛膝15 g、地龍10 g、五靈脂10 g、紅花7.5 g、甘草10 g。若風勝型宜祛風加防風;若濕型宜利濕加黃柏、蒼術;若寒勝型宜散寒加制附子、制草烏。每天一劑,水煎服,分三次溫服。
1.4.2 針灸治療 患者取坐位,醫者取主穴頸夾脊、雙側風池、大椎、阿是穴,隨癥加減,肩背不通加肩井、肩髃;疼痛麻木沿陽明經放射者加曲池、合谷;疼痛麻木沿少陽經放射者加外關、中渚穴;疼痛麻木沿太陽經放射者加后溪穴;頭痛眩暈者加百會[2]。常規消毒,30號2 cm針刺入頸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余穴常規刺入,行小幅度快頻率提插捻轉,至有酸、麻、脹等感覺,留針30 min,1 次/d。
1.4.3 牽引治療 采用微電腦多功能頸椎治療機,牽引重量從4 kg開始,隨療程逐漸加重至10 kg,1次/d,每次15~30 min。
1.4.4 手法治療 推拿手法:坐位,醫者立于患者后方,施點按法于風池、風府、肩井等穴,再施法于頸肩部以斜方肌、肩胛骨內側等處進行彈撥,再拿捏患者兩肩部肌肉,在壓痛點等處進行按揉,最后在頸部及背部用劈法、散法1~3 min,理順筋肉。頸椎旋轉復位:X線提示棘突有偏斜者需進行此法。
經過1~2個療程的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3個月內未復發為痊愈,共15例;癥狀明顯好轉,相應的體征基本消失,偶爾出現肩部酸脹,或3個月內復發為顯效,共3例;癥狀有所改善,頸部仍感不適,肩部及上肢仍有酸脹感者為好轉,共1例,臨床顯效率達94.7%。
神經根型頸椎病有著一系列病理變化,如髓核突出或脫出,后方小關節骨質增生,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和小關節松動與移位,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可導致脊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反應性水腫、根管狹窄及可能的根袖處粘連,產生手指麻木癥狀,這些病理變化相當于中醫“血瘀”,筆者自擬活血止痛湯。方中秦艽、防己祛風散寒、桂枝溫通經脈、葛根升陽解肌,上藥配伍以解項背之急;羌活勝濕、止痛,善治肩背肢節疼痛為佳;川芎、當歸、沒藥溫經活血、通絡止痛;牛膝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紅花補血養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達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目的。針灸治療此病主要是通過經絡腧穴以達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活血化瘀、散寒祛濕之目的。手法可消除腫脹、分離粘連、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血液供血、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牽引可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降低椎間盤內壓,減輕甚至解除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恢復頸椎的正常序列,同時也改善神經根刺激癥狀。筆者通過臨床療效觀察認為,中藥、針灸、推拿、牽引綜合治療神經根頸椎病可獲得較滿意療效。
[1]楊璽,付萬有.專家解答頸椎病.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74.
[2]黃琴峰.針灸治療頸椎病.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