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晶
哮喘是一種由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多種炎癥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這種炎癥使易感者對各種激發因子具有氣道高反應性,并引起氣道縮窄。臨床表現主要為反復發作的喘息、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等。哮喘急性發作分為輕、中、重。病情惡化通常在數小時或數天內發生,偶也可在數分鐘內迅速惡化。對哮喘急性發作治療不及時可使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死亡[1]。配合醫生完成各項治療,進行整體護理是哮喘急性發作及早得到緩解的有效保證。
本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齡(42±12)歲。病程(122±8.7)d。誘因:上呼道感染32例,急性支氣管炎12例,吸入刺激氣體8例,勞累8例,精神緊張4例,平均住院(12.7±5.8)d。
2.1 氣體交換受損與氣道狹窄炎癥有關;
2.2 清理呼吸道無效與咳嗽、分泌物多有關;
2.3 焦慮、恐懼與疾病的痛苦、環境改變有關;
2.4 有體液失衡的危險與進食少、出汗多、呼吸快有關;
2.5 潛在的并發癥: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與治療哮喘的藥物有關。
3.1 呼吸困難的護理 首先,保持室內適宜的溫濕度,空氣潔凈清新,避免和去除誘發因素;取舒適坐位或半坐位,予鼻塞或面罩吸氧,根據呼吸困難程度隨時調節氧流量,一般鼻塞吸入時氧氣流量為2~4 L/min,面罩吸入時4~6 L/min,吸氧期間每15~30 min巡視一次,保證氧療安全、通暢、有效。仔細觀察氧療效果、呼吸頻率、節律改變(指趾甲、口唇、耳垂的顏色變化),同時觀察出汗狀況,呼吸窘迫得不到緩解時,患者大汗淋漓,全身濕冷。其次,高濃度氧(>60%)持續吸入6 h以上時,應注意觀察有無煩躁、惡心嘔吐、胸骨后灼痛,呼吸困難加重等氧中毒癥狀,及時發現立即調低氧流量,與醫生聯系。氧療期間應遵醫囑及時抽動脈血氣分析監測;最后,去除緊身衣物和厚重被服,減少胸部壓迫。
3.2 ①觀察咳嗽的性質、時間,有無痰液的產生;②囑咐患者多喝溫、開水,濕化呼吸道;③指導患者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協助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出痰液;④遵照醫囑給予超聲霧化吸入,常用生理鹽水20 ml加α-糜蛋白酶5 mg作霧化吸入,2次/d,每次30 min,鹽水可濕化氣道黏膜,稀化痰液α-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質,抗炎、消腫,促進排痰。做霧化吸入時,要做好口腔護理,以免鼻咽、口腔內細菌通過霧化以微粒狀態送入細支氣管或肺泡而加重感染。
3.3 藥物治療與護理
3.3.1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給予大劑量靜脈輸液,2500~3000 ml/d,重癥哮喘患者因呼氣延長,大量出汗,攝入困難,而導致機體水分及電解質的大量丟失與補充不足,在大量補液的同時監測血清電解質,予以及時補充糾正[3]。
3.3.2 妥善使用氨茶堿 氨茶堿具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增強平滑肌收縮力,改善黏膜纖毛消除功能的作用,通常被視為抗喘首選藥物,在對使用氨茶堿患者的護理中應特別注意:經常監測血藥濃度,以確保有效而又安全。另外,靜脈滴注不宜與酸性藥物配伍使用,以免被中和而析出茶堿,導致藥物變化。
3.3.3 大劑量激素 選用大劑量甲基強的松或氫化考的松靜脈注射或滴注,是治療哮喘急性發作的有效管用藥物,作者充分了解其作用及毒副作用,防止濫用激素帶來的不良后果,密切觀察患者精神、神經、消化道等變化,66例中出現多語、四肢抖動、不易入睡等興奮癥狀2例,給予激素減量或停用后好轉;口腔霉菌12例,用5%NaHco3液作口腔護理或漱口后好轉。
3.3.4 注意藥物反應 使用腎上腺素類藥物如麻黃素后,患者如有心慌、脈搏加快、頭痛、血壓升高等反應,即停藥,心臟病及高血壓患者慎用。服用激素易引起體內鈉的潴留,長期使用的患者應給低鹽飲食[4]。
3.4 飲食護理[5]哮喘急性發作期間也是急性營養消耗期,患者因憋喘而大量出汗,此時患者體內的水分、蛋白質等大量消耗丟失,如不設法給予補充,勢必影響治療效果,因此,作者除了給患者做好皮膚護理外,還要與營養師及家屬聯系,提高飲食治療的認識,根據患者的飲食愛好,配制水分含量較多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譜,特別強調新鮮水果蔬菜的攝入。同時,向患者解釋合理飲食對增強抗病能力的重要性,鼓勵患者盡自己的努力多進食進好食。
3.5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由于哮喘急性發作時患者常有焦慮、恐懼心理,醫護人員應關心體貼患者,待患者產生信任和安全感,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同時,因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性格、年齡等因素作用,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也各有差異。護理人員應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與其談心,隨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及其原因,幫助消除不良心理反應,耐心安慰和滿足其合理要求,建立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教會患者自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態,安心養病,以達到最佳的治療護理效果。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呼吸病學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9.
[2]殷凱生.支氣管哮喘的藥物治療長期管理.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2):959-962.
[3]王吉元.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49-60.
[4]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
[5]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哮喘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26(1):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