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源 蘭克寧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臨床及影像學特征分析
黃雪源 蘭克寧
目的探討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征。方法 對2006~2011年的12例TOBS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式,病因主要為腦栓塞和腦血栓形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眩暈、意識障礙常為本病首發癥狀,眼球運動障礙及瞳孔異常為本病最常見的特征,常合并有運動障礙、共濟失調及偏盲等。頭顱CT和MRI表現為幕上和幕下同時發生的兩處以上的病灶,最常累及丘腦、小腦及中腦,枕葉、顳葉及橋腦上部也常受累。結論 TOBS是一個特殊類型的腦血管病,CT和MRI對診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其預后差,死亡率高,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影像學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是基底動脈尖端分出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后動脈,閉塞后導致眼球運動障礙、瞳孔異常、覺醒和行為障礙,可伴有記憶喪失、對側偏盲或皮質盲的一組綜合征[1]。現將本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2例TOBS住院病例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男7例,女5例;年齡45~73歲,平均65.6歲。其中有高血壓病史8例,冠心病病史6例,房顫病史2例,糖尿病史2例,短暫性腦發作病史3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例,高脂血癥3例,吸煙5例,肥胖3例。
1.2 臨床表現 所有患者均為急性起病,以視物旋轉、惡心嘔吐、行走不穩、意識障礙等后循環缺血為首發癥狀入院9例,視物不清、頭昏、記憶突然下降3例;意識障礙9例,其中一過性意識障礙2例,眼球運動障礙10例,其中表現為部分性及完全性動眼神經麻痹4例,外展神經麻痹1例,核間性麻痹2例,分離性斜視2例,上下凝視麻痹1例,眼震7例,其中水平性眼震3例,垂直性眼震3例,旋轉性眼震1例,瞳孔異常8例,小腦性共濟失調5例,偏癱2例,四肢癱1例,偏盲2例,皮質盲3例,偏身感覺障礙9例,記憶力減退3例。并發癥:肺部感染2例。
1.2 影像學資料 12例患者均行頭顱CT檢查,發現2個或多個斑片狀腦梗死灶8例,4例早期行頭顱CT檢查未發現責任病灶,加做MRI證實。梗死累及部位:丘腦10例,中腦8例,小腦5例,顳葉內側4例,枕葉3例,雙側病灶9例,單側病灶3例,其中雙側丘腦7例。
1.3 治療及預后 患者入院后即給予適當脫水降顱內壓,改善微循環、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纖及神經保護治療,合并肺部感染予以抗感染,積極控制血壓、血糖,病情穩定后行吞咽和肢體主動和被動康復訓練。
好轉出院10例,其中生活不能自理5例,死亡2例。
TOBS是一種特殊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病,由于缺血同時或先后損傷腦部多個重要結構,該病常以眩暈和意識障礙為首發癥狀,早期特征不典型,再加上早期頭顱CT尚未顯示病灶,因此易誤診而延誤治療時機。本組病例意識障礙9例,發生率為75%。意識障礙是中腦網狀結構,丘腦板內核、網狀核的上行網狀激活系統受損所致。當栓子向遠心端移動,血管再通或腦血管痙攣等因素存在時,可表現為一過性意識障礙[2]。本組有2例發生一過性意識障礙。由于供應丘腦、中腦血液供應的大腦后動脈起始段的腳間支、深穿支細小,側支循環差,可損傷中腦被蓋、動眼神經、紅核、結合臂、內側縱束、丘腦的感覺中繼核團等結構、導致這些損傷的癥狀較突出。本組患者眼球運動障礙10例,瞳孔異常8例。與動眼神經核團、中腦側視中樞、E-W核等結構受累有關。本組眼球震顫受累也較高,共7例,與腦干內側縱束受損有關。本組病例以丘腦和中腦受損的腦干首端梗死的發生率高。大腦后動脈皮質支閉塞,累及枕葉,單側可引起對側同向性偏盲、上部視野受損,雙側受損可引起完全型皮質盲,累及顳葉可引起記憶力受損,人格改變。本組患者發生偏盲2例,皮質盲3例,記憶力減退3例。
TOBS的發病機制多認為主要是腦栓塞和腦血栓形成。栓子主要為心源性,其次可能為脫落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本組資料顯示高血壓、冠心病、房顫、TIA、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肥胖為主要危險因素,其中以高血壓最常見,其次為冠心病。
頭顱CT和MRI改變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部分患者因發病較早,加上CT對后顱窩掃描存在偽影干擾,分辨率較差,病灶顯示不清,會有漏診的現象。本組影像學特點為梗死灶多發,按受累部位依次為丘腦、中腦、小腦、顳葉內側、枕葉;多數病例幕上、幕下同時受累,以及雙側腦組織同時受累。
本組患者死亡2例,生活不能自理5例。故要提高對TOBS患者的治療效果,關鍵要熟悉TOBS臨床表現和特點,早期診斷,爭取在溶栓時間窗內給有適應證的患者實施溶栓治療,使梗塞血管再通,提高生存質量,改善其預后。
[1] 賈建平.神經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78-179.
[2] 孫吉山,宿英英.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0,13(6):373-374.
545100廣西柳江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