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峰
小兒高熱驚厥281例臨床觀察
段曉峰
目的總結小兒高熱驚厥(FC)的發病因素、臨床特點、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以減少癲癇的發生。方法對281例FC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因、發熱程度和相關檢查結果等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本病多見于6月~3歲,病因多為上呼吸道感染。281例FC患兒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2周。長期隨訪33例,3例轉化為癲癇。結論治療FC應以預防為主,高熱時易引起抽搐。一旦發生驚厥,應立即止驚,避免造成腦損傷。FC大多預后良好,少數可發展為癲癇,要進行積極的干預治療。
高熱驚厥;臨床特點;復發;轉歸;癲癇
高熱驚厥(FC)是臨床兒科疾病的常見并發癥,是小兒驚厥中最常見的一種,是一組與發熱有關的非顱內感染所致的驚厥。FC與癲癇存在某些遺傳學聯系。1985年的國際癲癇及癲癇綜合征分類中,將FC分類歸屬于特殊類型的癲癇[1],但國際抗癲癇聯盟最近不主張把高熱驚厥診斷為癲癇[2]。FC約占小兒人群的3% ~5%,多發生于6個月~5歲的小兒。高熱驚厥易復發,首發年齡越小、有高熱驚厥家族史、驚厥持續時間越長、初發驚厥體溫越低及驚厥次數越多越容易復發,絕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僅有2% ~7%的患者轉變為癲癇[3]。現將我院兒科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高熱驚厥患兒,隨機抽取281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1例高熱驚厥患兒,性別:男156例,女 125例,6月 ~5歲 239例(85.05%),1-3歲 210例(74.73%)。首次發作221例,第二次發作51例,第3次或3次以上發作9例。驚厥時無發熱1例(但30min后體溫升至39.8℃),體溫在37.5℃ ~38.5℃之間63例,體溫38.5℃ ~39.0℃之間189例,高于39.0℃ 28例;單純性高熱驚厥222例,復雜性高熱驚厥的59例;原發病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19例,皰疹性咽峽炎11例,支氣管炎31例,支氣管肺炎11例,消化道感染9例;驚厥家族史:近親中有高熱驚厥和(或)癲癇史者81例;驚厥發作發生于病程24h內者233例;驚厥持續時間低于5min者171例,5~15min者54例,>15min者56例;驚厥類型:首發驚厥為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238例,局限性或一側性發作43例;腦電圖為熱退2周后所查:正常195例,臨界25例,異常61例;185例行頭顱CT檢查,其中蛛網膜囊腫2例,余均未發現異常。
1.2 診斷標準 FC診斷前需首先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及其他可以導致驚厥的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FC分為單純型(SFC)和復雜型(CFC)。SFC首次發作年齡在6個月~6歲,發病初期24h內發作,體溫≥38.5℃,發作形式對稱,一般為全身性,持續時間短,一般不超過15min,發作后沒有持續的意識障礙和運動障礙,一次熱程中只發作1次,熱退2周后腦電圖正常[4]。CFC:首發年齡<6個月或>6歲,發作時間長,一次發作>15min,一次熱程中24h內發作2次或2次以上,局限或不對稱性發作,體溫<38.5℃ 時出現驚厥,發作前可有非進展性的腦器質損傷,有癲癇家族史[4]。
1.3 治療及轉歸 FC可造成缺氧性腦損傷,必須給予緊急搶救,急性發作時給予鎮靜,并給予保持氣道通暢、退熱、吸氧、抗感染、補液、糾正酸堿平衡紊亂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癥狀緩解后保持周圍環境安靜,預防再發驚厥。有人認為FC與低血清鈣有關,通過補鈣使鈣離子濃度在正常范圍可減少FC的發生。有復發傾向的患者,在發熱的前48h內給予地西泮(0.3mg/kg·次)口服。CFC給予長期服用苯巴比妥(3~5mg/kg·d),療程1~2年。全組病例均治愈后出院。長期隨訪33例,3例轉化為癲癇。
FC是小兒最常見的驚厥原因,是非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感染所致大腦皮質運動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引起全身或局部肌肉出現暫時性的不隨意收縮。FC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嬰幼兒期腦發育不成熟,腦組織化學成分、酶活性及神經興奮抑制性遞質動態平衡處于不穩定狀態及髓鞘生成不全有關。一般到學齡期,腦細胞發育完善,驚厥發作減少或不發作。FC患病率為3% ~5%,同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性別差異(男多于女)。
觀察以上病例,FC大多預后良好,少數可發展為癲癇,要進行積極的干預治療。癲癇的防治原則有:立即控制驚厥發作,及時退熱,預防驚厥復發。FC可能存在電解質紊亂和高血糖,治療時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高血糖,盡可能預防驚厥的復發,減少重要臟器的損害。對單純性高熱驚厥原則上可不使用任何預防性抗驚厥藥。如有以下情況者考慮使用抗癲癇藥物預防復發:①有神經系統發育落后表現;②復雜型發作,驚厥時間>15min或局灶性發作;③首發年齡小于6個月或大于5歲;④有反復發作史者。對高熱驚厥的患兒如腦電圖出現癲癇波,臨床上又出現無熱驚厥繼續發作,超過2次即可診斷為癲癇,應進行抗癲癇治療,避免造成腦損害。
對FC患兒除了做好緊急救治外,必須加強患兒家長的健康保健意識,通過加強小兒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以及盡量避免出入人員密集、流動量大的公共場所,以避免感染,減少FC的發生,FC發作后,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識,盡快送至醫院以減少后遺癥的發生,減少死亡率。
[1] 左啟華.小兒神經系統疾病.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24-434.
[2]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01-402.
[3] 沈鼎烈.臨床癲癇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56:160-161.
[4] 蔡方成.小兒癲癇的診斷.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9):536.
450007鄭州市中心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