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芳
成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13例臨床觀察
王紅芳
目的 探討成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的臨床特征,以利于早期診治。方法 對13例成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13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均出現發熱,均伴淋巴結腫大,伴咽痛10例(76.9%);扁桃體腫大9例(9.2%);皮疹6例(46.1%);肝、脾腫大8例(61.5%),以脾大居多;白細胞總數>10×109/L11例(84.6%),發現異型淋巴細胞>10%者11例(84.6%),肝功能異常6例(46.2%),血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10例(76.9%),EB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11例(84.6%)。結論 成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為發熱,淋巴結腫大,咽喉炎,外周血淋巴細胞顯著增多并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感染后體內出現抗EBV抗體,異型淋巴增高>10%。
成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誤診;診斷I
M是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急性增生性傳染病。成人IM臨床表現呈多樣性和不典型性,由于熱程長、淋巴結大、肝脾大、起皮疹及并發癥多的特點,極易與血液病、猩紅熱、腸道感染等相混淆,造成診斷困難。現將本院收治的成人IM 13例臨床病例分析報道如下,以助于早期診治。
1.1 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成人IM 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齡18~56歲,平均31歲。一年四季均有發病,無明顯誘發因素,均否有本病接觸史,13例既往體健,無化學、重金屬、放射物質接觸史及輸血史。
1.2 診斷標準 ①發熱、咽峽炎及淺表巴結腫大,可合并咽痛、皮疹、肝脾腫大及肝功能異常;②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10%;③血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④EBV抗體呈陽性。符合前2項,并排除化膿性扁桃體炎、巨細胞病毒(CMV)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可作出臨床診斷,再具備后2項中任1項即可明確診斷[1]。
1.3 臨床表現 發熱13例(100%),38.1℃ ~40.6℃,多為中高度熱;淋巴結腫大13例(100%),多為頸部淋巴結腫大;咽痛10例(76.9%);扁桃體腫大9例(9.2%);皮疹6例(46.1%),皮疹多為一過性及多形性;肝、脾腫大 8例(61.5%),以脾腫大者居多;伴胸悶、心悸4例(30.8%);咳嗽4例(30.8%);關節疼痛1例(7.7%);肌肉疼痛1例(7.7%),惡心、嘔吐 2例(15.4%),皮膚鞏膜黃染 1例(7.7%)。
1.4 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者初診時即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10×109/L 11例(84.6%),(4.0~10.0)×109/L 2例(15.4%),<4.0×109/L 1例(7.7%)。發現異型淋巴細胞>10%者11例(84.6%),肝功能異常6例(46.2%),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均陰性,血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10例(76.9%),EB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11例(84.6%)。
1.5 治療及轉歸 患者大多能自愈,本病無特異性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本組病例確診前曾用青霉素鈉、合成青霉素類、頭孢菌素或喹諾酮類抗生素治療2~7 d,按診斷標準明確診斷后,停用抗生素,9例應用阿昔洛韋或更昔洛韋靜脈滴注,4例應用利巴韋林靜脈滴注抗病毒,肝功能異常者應用甘草酸二胺針等護肝治療。高熱患者在對癥治療基礎上加用布洛芬緩釋片等退熱,患者體溫經3~11 d逐漸恢復正常。
2.1 治療結果 患者用藥5~15 d腫大淋巴結縮小,肝脾回縮;肝功能5~15 d恢復正常;外周血白細胞計數3~13 d恢復正常。經5~17 d治療,平均(10.2±4.5)d,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隨訪1~3個月,患者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心肌酶、腹部彩超均正。
2.2 誤診情況 疑診淋巴結結核/淋巴瘤1例,敗血癥2例,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2例,肺炎2例,免疫系統疾病(1例)。誤診率高達61.5%。
本病是由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傳染病。EBV屬皰疹病毒科,主要經接吻等密切接觸傳播,但是EBV也可存在于生殖道中,故性傳播也有可能。該病的潛伏期從2周到2月。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與免疫系統病理關系密切[2]。IM主要發生于兒童和青少年,但近年來IM在成人中的發病率上升,應引起臨床重視。
成人IM的臨床表現各異,因涉及多個系統,極易誤診。本資料顯示,成人IM的臨床癥狀以高熱、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伴耳后、頜下、腋下及腹股溝等處淋巴結腫大,伴咽部疼痛和/或扁桃體腫大,肝、脾腫大等。實驗室檢查大多有白細胞升高,其中淋巴細胞比例較高,大多有異型淋巴細胞增高,發病7~10 d達到高峰。可伴肝功能異常。
由于成人IM發病率較低,臨床癥狀多樣化而且實驗室陽性確診指標較少,給臨床診斷帶來一定困難。本資料13例IM患者早期誤診率較高。分析原因可能如下:①成人IM發病率低,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并發癥和重要器官損害多,患者就診科室各異,而各臨床醫師對本病認識低,警惕性不高。②目前廣泛應用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異型淋巴細胞往往不能準確識別,所以對可疑病例須手工觀察細胞形態。③疾病早期異形淋巴細胞比例升高,但可能未達診斷標準,需要動態觀察異型淋巴細胞數量和比例。④國內各醫院實驗室水平參差不齊,若能檢測EBV滴度、EBV抗體效價、血嗜異性凝集試驗及特異性CD4/CD8細胞活性等對IM診斷大有幫助。
近年來還有證據提示,EBV與全球約1%腫瘤發病有關[3],尤其與霍杰金淋巴瘤、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及一些T細胞淋巴瘤相關[4]。近來還發現幾乎100%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EBV抗體陽性,在其發病前多有EBV抗體滴度上升,可見EBV導致的IM與MS的發病之間還可能存在相關[5]。所以對成人IM有必要作長期隨訪。
[1]秦剛,陳明泉,施光峰,等.成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21例.中華傳染病雜志,2006,24(3):192.
[2]Chen MR.Epstein-barr virus,the immune system,and associated diseases.Front Microbiol,2011,2(5):26.
[3]Delecluse HJ,Feederle R,0’Sullivan B,et al.Epstein Barrvirusassociated tumours:an update for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king pathologist.JClin Pathol,2007,60(12):1358.
[4]Hjalgrim H,Askling J,Rostgaard K,et al.Characteristics of Hodgkin’s lymphoma after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N Engl J Med,2003,349(14):1324-1332.
[5]孫建軍,盧洪洲.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研究進展.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9,8(2):205.
518000 深圳市南山區西麗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