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郭恒
骨盆骨折每年的發病率為20/10萬~35.2/10萬[1],占骨關節損傷的1%~3%,占住院骨折患者的1.5% ~4.8%,系高能量外力所致,25% ~84.5%為交通傷,常有合并傷或伴發傷的多發傷。骨盆新月型骨折又稱骶髂關節骨折脫位,是側方擠壓型骨盆骨折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比較少見。本文筆者對本院創傷骨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采用經后側入路手術治療40例骨盆新月型骨折患者,取得了滿意得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本院創傷骨科收治的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24~58歲,平均(36.37±10.26)歲;左側20例,右側20例。致傷原因:交通傷27例,高處摔傷10例,重物壓傷3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10 d,平均(5.46±0.32)d;骨折類型根據Tile分型:B2.1型27例,B2.2型13例。骨盆均為側方擠壓暴力。
1.2 方法 40例患者均采用經后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患者在全麻下取仰臥位,患側臀部墊高30°左右,切口自髂后上棘經髂后下棘至坐骨大切跡下緣。顯露髂骨骨折,清除骨折斷端和骶髂關節內血腫和碎骨片。于髂骨前方和骶后方置入點狀復位鉗,助手協助屈曲髖關節并沿股骨長軸縱向牽引,向內側推擠髂骨協助復位,同時復位髂骨骨折。直視下檢查骶髂關節復位滿意。髂后上嵴向髂前上棘方向置入1枚6.5 mm的空心拉力螺釘行骨折間加壓固定。沿髂骨翼邊緣安置1塊6~7孔3.5 mm的重建鋼板固定髂骨翼骨折。固定完成后,在恥骨聯合后方、髂窩放置引流管負壓吸引。
1.3 監測指標 測量術后骨盆后環骨折的移位。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時間,觀察有無手術并發癥發生。按照Hannover骨盆評分標準對臨床癥狀恢復和重返社會能力進行分級評定:優:臨床癥狀完全恢復,生活能夠完全自理;良:臨床癥狀部分恢復,需在家屬幫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差:臨床癥狀未恢復,生活不能自理,即使在人幫助下亦不能下床活動。
4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2~4 h,平均(2.88±0.57)h;術中失血量200~650 ml,平均(360.56±78.19)ml;手術糾正骨盆后環骨折移位6~21 mm,平均(11.72±4.63)mm;X線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3~4個月,平均(3.12±0.35)個月。無骨折復位丟失及內固定失效等并發癥發生。Hannover骨盆評分:優23例,良11例,差6例,復位優良率為85%。
骨盆新月型骨折又稱骶髂關節骨折脫位,即髂骨從骶髂關節處發生骨折,骨折線向外上延伸至髂骨翼,造成在髂骨翼后方外形上呈新月形的骨折塊,骶髂關節前半部分發生脫位[2]。新月型骨折導致受累骨盆旋轉方向上的不穩定,而垂直方向上的穩定。骨盆骨折的危險因素有:①機動車傷,高能量外力撞擊,砸壓骨盆部位;②被覆骨盆部位的皮膚和軟組織有受力痕跡或創口;③骨盆周圍腫脹,有皮下出血或血腫;④骨盆擠壓、分離試驗或伸膝屈髖試驗陽性。應手術治療。經后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骨盆新月形骨折的優點在于可充分顯露髂骨后面包括髂后下棘及坐骨大切跡,供放置鋼板的骨面較大,損傷神經的可能性小,但骶髂關節不能直視,復位難度大,容易發生復位不全。
筆者采用經后側入路手術方式,4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平均手術(2.88±0.57)h,平均術中失血量(360.56±78.19)ml,平均手術糾正骨盆后環骨折移位(11.72±4.63)mm;X線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時間(3.12±0.35)個月。無骨折復位丟失及內固定失效等并發癥發生。Hannover骨盆評分骨折復位優良率為85%。綜上所述,經后側入路手術治療骨盆新月形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是一種較好的手術選擇方式。
[1]秦暉,安智全,姜朝來.經后側入路手術治療骨盆新月形骨折.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1,13(9):822-826.
[2]Guthrie HC,Owens RW,Bircher MD.Fractures of the pelvis.J Bone Joint Surg(Br),2010,92:1481-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