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東亞種業 董成玉
國務院于2011年4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增強農作物種業競爭力,建設現代農業,加強戰略性、核心性產業,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業生產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推廣了超級雜交稻、緊湊型玉米等具有突破性的優良品種,有效地提高了我國的糧食供給能力;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但面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生物技術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農作物種業的發展目前正面臨巨大挑戰。“十二五”期間要實現我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的長遠發展,有效提高農產品供給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應做到以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為主,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產學研相結合等模式,建立一套科研分工合理、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意見》對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出了全面部署。這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20多年來,國務院下發的第一份全面系統的政策指導性文件,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關鍵階段,中央政府站在切實推進“三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高度,努力補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短板,進一步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基礎地位的新舉措。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龍頭企業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龍頭企業已經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力量。但龍頭企業總體上面臨著規模小、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較弱、生產成本攀升、融資難、負擔重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扶持和加強。同時,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物和原料的需求持續增長,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任務日益艱巨,迫切需要龍頭企業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保障水平。在此背景下,《意見》的推出,有利于適應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形勢、新要求;有利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有利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是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水平的重要保障。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對保持經濟發展穩中求進至關重要。龍頭企業是通過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實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的企業。目前,龍頭企業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已成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骨干力量。貫徹落實好《意見》提出的政策措施,必將有力推進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建設,提升我國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水平。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是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最具活力的主體、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最有效率的載體,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農業科技創新實踐中,切實體現《意見》的要求,必將使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如虎添翼。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必然選擇。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是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深入落實國務院《意見》精神,加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積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打破原有“個體戶”式育種模式。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國外種業企業的沖擊,以“家庭作坊”式的育種模式、閉門造車式的育種方法已無法和企業為主體的具有工廠化、商業化育種模式的外資企業競爭,為有效保護國家農業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在“十二五”期間完成現有企業向工廠化、商業化育種方向的轉變,實現有效抗擊外資沖擊的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歷史發展的經驗啟示當代種業人,必須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整合國內種質資源、探索和創新合作模式、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種質材料。
加強科企合作,著力建立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社會性的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教學單位為主體,在未來5年,商業化育種將逐步轉換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科研新體制,打造科研“龍頭”和企業“航母”,加快種業科研體制改革,明確科研分工,促進科研教學單位與種子企業之間的產學研結合。實行科企聯盟,實現優勢互補,是提升我國種業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有效途徑。主要有如下具體措施:一是科研單位的育種資源、檢驗設備、實驗設施等科研條件平臺應對企業全方位開放,做好服務工作;企業的營銷網絡作為科研單位成果轉化的平臺,促進新品種推廣應用。二是科研單位育種研發團隊(如玉米、水稻)整建制進入種子企業,納入企業管理,成為企業育種科研的核心力量;為解決科技創新人員思想顧慮,保留其科研事業單位身份不變,編制保留在原單位。三是根據生產需要、市場需求和企業的發展戰略,確定育種目標;種子企業每年投入一定數額的研發經費用于新品種選育,并負責研發團隊的相關費用,研究成果雙方共享,使用權歸企業所有。
美國種業以其200多年來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企業強則種業興,美國種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企業不斷強大的過程。從國際種業發展的實踐來看,企業是國家種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扶持企業做大做強是國家種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當前時期,要實現建立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的重點在科研育種方面的創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全面扶持并建立具有現代商業化育種模式的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
第一,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加大基礎性、公益性研發投入,建立開放的種質資源保護共享體系。一方面加大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吸收、開發、創新現有種質資源基礎,努力在“十二五”期間完成轉型過渡,確保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作為研究型大學的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國家級的作物改良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應該圍繞種業發展的需求,積極開展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為育種單位和種子企業提供優質的種質資源、創新的理論和先進的技術,同時還要針對種業發展的需求為育種單位和企業培養實用型的優秀人才。
大學、國家級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引進高端人才,在種業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中不斷壯大自己,爭取躋身國際一流學科的前列。大學、國家級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先進的種子企業緊密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戰略聯盟和先進的育種平臺,采取多種方式向企業輸送人才、技術、種質資源,盡快使種子企業發展壯大,推動種子企業早日成為種業的創新主體。在種子企業不斷成長壯大的過程中,短期內其研究成果尚不能覆蓋全國的種子市場,為了防止跨國公司進入帶來的沖擊,大學、科研院所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才、資源和研究平臺的優勢,不斷推出創新育種成果,填充需求日益增長的種子市場,以保持和壯大我國種業的國際競爭實力。
第二,加大企業間的整合重組或引進社會資本,建立先進的商業化育種模式。以工廠化、流程化的現代商業育種模式是未來種業競爭的核心和基礎,只有建立企業自有的商業化育種隊伍,才能有和國外種業企業競爭的資格,才能真正起到促進農業發展,保護糧食安全的目的。積極搜集各方研發資源,按照商業化育種理念和模式,堅持常規育種為基礎,生物技術為手段,構建企業為主導、政府支持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逐步建立高通量、自動化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生物技術轉化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分段研究,分工合作、高效測試、標準化、程序化管理方式,逐步構建從種質創新、品種開發、制種加工、推廣營銷、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工廠化研發體系。
我國種子企業的成長還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初級階段,在經營理念、產業規模、營銷策略、資金投入、資源占有、研發水平和人才素質等各方面距離現代種業的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我國種子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為創新的主體、市場占有的主體,可能還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并且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以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為主,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產學研相結合等模式,建立一套科研分工合理、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就一定能實現我國農作物種業的長遠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