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巴南區科學技術委員會 彭君洪
為了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引領支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推進科技資源向農村流動,巴南區于2011年8月開始啟動實施了農村科技信息化工程。在推進農村信息化的工作中,巴南區注意吸取了其他地區開展農村信息化工作中的教訓,參考了相關省市和區縣的成功經驗,注重資源整合,突出部門聯動,通過構建陣地、開通熱線、組織培訓、強化宣傳、搞好示范等舉措,實現了科技信息供給與需求的有機對接,編織了一個專家、政府、農民、企業廣泛參與,充分互動的科技信息網絡。具體做法是:

依靠派駐巴南區的市級科技特派員和本區選派的區級和鎮級科技特派員,按服務領域的不同開通了畜牧養殖、蔬菜種植、果樹栽培、農機使用、戶用沼氣等15條農村科技專家咨詢熱線和12條鎮街綜合科技服務熱線。通過與中國移動巴南分公司合作,開通熱線時,無償為每位專家提供一部手機,配備一個手機號碼。手機號歸巴南區科委所有,遇到專家調整時,換人不換號,保持熱線的長期穩定。熱線建立后,將熱線電話號碼印制到“科技服務卡”上,發放到每一戶農民手中,做到家家戶戶全覆蓋。通過開通手機服務熱線,有效解決了過去的固定服務熱線存在的信息服務不及時、無專家接線、服務領域范圍窄、信息指導與農村實際脫節等問題。農民群眾遇到相關技術問題,直接拔打熱線電話,即可在最短時間內免費獲得農業科技專家的技術咨詢服務。魚洞街道百勝村村民張敬在櫻桃園冬管中遇到了技術問題,通過撥打服務熱線,很快就把疑難問題一一解決了。他說:沒想到專家對農村果園的情況這么熟悉,短短的十幾分鐘就把困擾他多年的問題都解決了。
在開通科技咨詢熱線為農民群眾提供“點對點”科技信息服務的同時,需要建設一個在“面”上提供科技信息的平臺,為具有一定科技接受能力的新生代農民提供服務。為此,新建了“巴南區科技信息網”,讓其發揮科技信息“蓄水池”作用,農民群眾需要查詢資料時,直接登錄網站即可查閱下載相關技術資料。該網站目前空間為10個G,設置了“農業技術”、“專家介紹”、“科技前沿”、“農產品交易”等版塊,既可了解農業農村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又可下載農村實用技術資料,還可接受專家留言指導,將來還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實現農產品銷售、農資訂購等功能。天星寺鎮花房村村民況立棟從去年開始進行了土雞、土鴨和土豬養殖,通過巴南區科技信息網,不但下載了大量養殖技術資料,還通過網站牽線,聯系到了高于市場價格20%的買家,通過上網,多收入了1.2萬元。
為了避免過去單向灌輸式服務與農村實際脫節的問題,增強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強化與農民群眾的信息互動,了解農民最真實的科技需求,需要建立穩定的信息來源,為此巴南區選派了一批農村信息特派員,讓其發揮科技與農民的橋梁紐帶作用。巴南區在推進農村科技信息化的工作中,每個鎮選派了一個鎮級農村信息特派員,負責全鎮農村科技信息化的日常工作;同時,在現有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中為每個行政村選聘了1名村級農村信息特派員,負責組織農民培訓、收集農村科技信息、組織農產品定單生產等工作。為充分調動相關人員積極性,對選派選聘的農村信息特派員給予了手機費、差旅費等包干補助,解決其后顧之憂。東溫泉鎮獅子村村干部代紅,在被選聘為信息特派員后,與相關專家一道,組織了6期五布柚種植技術培訓,為果農開展高樁嫁接、果園管理等現場技術指導130次,引入專業協會搞好產品包裝銷售,實現服務對象人均增收500余元,受到果農的交口稱贊。
科技服務熱線、科技信息網站、科技特派員在有穩定的工作陣地后,才能從“游擊隊”轉變成“正規軍”。為構建農村科技信息化陣地,巴南區首批在12個鎮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工作站,配備了電腦、照相機、檔案柜等工作設備;首批在60個行政村,在整合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系統、農民書屋等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立了科技信息化服務站,并開通了互聯網,完善了培訓教室等硬件設施;由于農村信息服務基礎設施落后,互聯網接入率不超過1%,多數農民不能上網,多通過身邊的人和事來指導生產活動,因此在每個行政村確定了3~5戶科技示范戶,通過“典型示范”和“現身說法”,讓其發揮對普通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技富民;每個鎮確定了1家定點農資經銷店,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低價的農資產品,同時掌握農民的一些科技服務需求。一系列陣地的構建,增加了鎮村干部和科技人員服務群眾的方法,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如姜家鎮的村民,在鎮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可以無償接受專家的技術指導,在村信息服務站可以免費上網下載技術資料,在科技示范戶家里可以手把手、面對面的學習實用技術,在指定的農資銷售店還可以獲得低于市場價格5%的優惠農資,科技信息服務陣地的建設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充分肯定。
開展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需要經費作支撐。對有償服務,農民沒有消費習慣和購買能力,信息產品難以市場化,農民不接受,而長期無償服務由于缺乏有力的資金保障,大多不能長期運行,農村信息化服務有償與無償的矛盾一直未能妥善解決。巴南區在推進農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中,采取了政府投入與市場化經營兩個方法來解決工作經費的問題,其中,對科技服務熱線運行、陣地建設、信息特派員選派等開支由財政投入的辦法來解決;對農村種養大戶、農業企業等有專業科技服務需求的,采取科技人員入股、技術服務承包等有償方式進行服務;通過把農資賣給農民,幫農民銷售農產品等創收形式,實現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站點日常運行費用的收支平衡。如雙勝服務點,通過免費上網下載技術資料、無償技術指導、對科技服務卡持卡人給予3%~10%的農資價格優惠等手段來吸引農民,在半年內實現創收1萬元,加上政府給予的2500元農資有獎銷售補貼,保證了站點運行的基本費用。
通過開通熱線、建設網站、選聘人員、建設陣地、發服務卡等手段,巴南區將科技人員、政府村社、農民、企業、示范基地等進行了有機整合,建設和鞏固了一批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陣地,發展和壯大了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隊伍,組織了大量的農村科技培訓,推廣了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啟動了農村電子商務的部分活動,形成了“政府搭建平臺,專家主廚服務,大戶示范帶動,農民自主點菜,無償有償結合,搞活市場買單”的農村科技信息化新模式,既推動了科技事業發展,又讓科技人員得到較大實惠,既形成了鋪天蓋地的影響,又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科技服務,最大程度地發揮了科技對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社會進步、農民增收致富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