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農牧業局 蒲春雷

△南充大力推進工程農業,圖為技術員在發放農業技術宣傳資料。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的主導力量,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是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現行的農技推廣體系是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形成的,已逐漸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的農業科技進步的要求不相適應,這不僅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且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政府精簡機構,簡政放權,減少財政負擔;另一方面農技推廣割據多元化,農業科研、農業技術院校等職業學校也逐漸地面向農村,開展科技成果開發、推廣活動;農業生產與加工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參與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各種專合組織、農民技術協會、種養大戶也成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領域的重要力量。但是,農技推廣機構的一些守舊思想和基層政府乃至于上級政府對其片面的認識直接導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推廣方法與理念已與發展不適應。“農技推廣”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推廣普及技術為核心,主要目標是提高農業的產量,基本推廣方法是“技術示范與行政干預相結合”,雖然也開展一些培訓,但很不規范。而經濟發達地方和現行的推廣模式是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推廣人員通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來促進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應用和農村的發展,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參與推廣,通過示范、培養、交流、研討,引導和幫助農民提高科技素質,推廣人員的基本職責是走訪和培訓農民,著重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困難,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職能職責不明確,推廣力度削弱。國務院明文規定:“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是國家在基層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實際上,順慶區鄉鎮農技站、農機站、林業站、水產站、蠶桑站并沒有完全履行為農服務的公益性職能,大量的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無法及時普及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究其原因:一是鄉鎮農業“五站”合為“農業服務中心”歸鄉鎮政府管理造成政事不分,職能不明的現象普遍存在,絕大多鄉鎮農技人員被鄉鎮領導干部隨意抽調,協助政府中心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本職農技推廣服務工作。二是農技人員在鄉鎮政府地位低下,其工資、福利等基本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他們為了生存,“重經濟,輕服務”的現象也較為普遍,許多農技人員除參加政府中心工作可獲得一點補助外,另外還有不少自己從事一些除工作外的經營活動,包括農資經營,深入農村開展技術服務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從事經營服務的人多,從事技術服務的人少。這樣,區級農業部門與農技站脫節,農技人員與農民脫節,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停留在縣區級,技術難以傳授到農民手中。
體制不順,管理混亂。在順慶區,鄉鎮農業“五站”權利一直以來歸鄉鎮管,造成鄉鎮農技各站的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模式五花八門。由于管理體制不順,條塊分割,人事分離,形成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主管局管不了,鄉鎮政府不愿管”的窘況,出現了對鄉鎮農業“五站”管理上的空擋,使鄉鎮農業“五站”處于無人管的局面。尤其是成立農業服務中心后,絕大多數鄉鎮只是將幾站簡單相加,資產、債務不清,制度建設不全,加之各自業務主管部門不同,業務相互區別,因而出現“各做各的事,各領各的錢,人合心未合”的現象。經過幾年來的運作,大多農業服務中心已處于“經費難保障,工作難開展,技術干部難生存,多頭主管無人管”的“四難”境地。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管理權限在鄉鎮黨委、政府,而且業務主管部門有多個,誰都無力管,誰也管不好。一直以來,縣區農業、林業、水利、農機等部門只對鄉鎮農技中心進行業務培訓,沒有投入經費,甚至后來集中培訓和開會的次數也很少。在這種管理體制下,全區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無法統一調配,有的鄉鎮人多編少調不出,有的鄉鎮編制空余而技術干部調不進,空編用于安置政府分流人員及退伍軍人,人員身份復雜,編制、人數增加,整體業務素質卻不斷下降,技術服務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知識老化,整體業務素質下降。全區鄉鎮農技站、蠶桑站、農機站、林業站、水產站的技術人員年齡在40歲以下的占30%左右,他們雖年輕,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但缺乏實踐工作經驗。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后,要提高服務水平和業務技能,更加需要理論培訓和實踐總結。而目前因受諸多因素限制,農技干部深入田間地頭的少了,參加培訓、學習的機會少了,導致農技人員知識陳舊老化。在所調查的農技推廣人員中有65%的人員是中專學歷,有20%的人員是初中以下學歷,而第一學歷在本科以上的不足1%。從工作性質看,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人員占15%,從事管理的人員占22%,從事專門研究的為0,從事其它工作的占63%。而農民生產上所急需的種養殖、果樹園藝、水利、蔬菜、能源等專業技術人員十分奇缺。再加上自2000年以來,農業系統各局很少調入農業院校的畢業生,現有技術人員40歲以上的占76%以上。人員老化,知識更新慢,嚴重的影響了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的發展。
經費拮據,基本待遇得不到落實。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員工資待遇低。特別是作為事業身份的農技推廣人員工資待遇問題相對突出,自從公務人員實行“陽光工資”后,一直圍繞事業人員的“績效工資”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絕大多數鄉鎮怕矛盾激化,參照公務員的“陽光工資”象征性給事業人員發了一點所謂的補助,行政與事業的差距已加大;二是事業經費無著落。各鄉鎮組建的農業服務中心五站合一(農業、蠶桑、林業、農機、水產)基本都沒有事業費,縣區級財政預算了一部分經費,但一到鄉鎮財政,就成了行政工作經費,事業上就不提了。
隨著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越來越重要。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又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柱,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產業化的基本保證。為了切實有利解決順慶區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提出如下建議和意見。
大力改進推廣方法,不斷創新推廣理念。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必須把提高農民素質或通過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作為目標和指導思想,把技術推廣與提高農民素質相融合,隨著農村農民法人主體意識的增強和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干預日漸難以見效,必須探索能有效引導千家萬戶自愿采納農業新技術的工作方法,把技術推廣與提高農民專業組織化程度密切結合起來。
科學界定職能,創新服務機制。通過明確公益性職能,合理設置機構,重新核定各級推廣機構編制,達到既精簡機構、優化隊伍,又能使農技推廣機構運行有效,促進農技推廣事業健康協調發展。
——農業技術推廣站(包括蠶桑)公益性職能:參與同級政府重大技術推廣計劃的制定并組織實施;組織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培訓下級農技人員和農民并接受咨詢;對農情(病蟲害、苗情、地力、環境)進行監測、預報和處理;接受委托進行植物檢疫和農產品、種子、肥料、農藥的質量檢驗、監測;引導、扶持農民技術組織,加強與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企業提供服務;為農民提供農產品供銷信息及其它信息服務。
——農機站的公益性職能:承擔農業機械化推廣;負責農機管理、安全監理、作業質量監督;農機作業的組織協調。
——林業站的公益性職能:參與同級政府林業技術推廣計劃的制定并組織實施;組織林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培訓下級農技人員和農民,接受林業技術咨詢等。
——水產站的公益性職能:參與同級政府水產業發展技術推廣計劃的制定并組織實施;組織水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參與水保工程項目的制定與實施;為水產養殖企業提供服務。
創新運行機制,積極服務“三農”。本著絕對減人、相對減支、減人不減政府責任、減支不減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則,創新政府投入機制,積極服務“三農”。一是以“養事”種類、項目多少定支出,以考核結果定報酬。政府將社會人公益性事務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由經營性服務實體實施,并由政府通過合同契約形式明確責權利,按實施情況給予相應經濟報酬。二是以辦事質量定獎懲。按照“定資質、定經費、定目標、定獎懲”的原則,實行“分項發包、公開招聘、經費包干、落實獎懲”的管理體制。如可由政府制訂農技推廣責任目標,向全區取得資質認證的農技人員公開招標發包,按每畝耕地多少元推廣費的標準確定全區公益農業科技推廣經費總數。實行量化考核、目標管理,將服務費與考核得分掛鉤,根據考核情況,對出色完成農技推廣任務目標的,除保證項目經費到位外,并給予獎勵;對玩忽職守造成重大損失的,除終止項目經費劃撥外,還將依法依規追究中標人員的經濟和法律責任。三是在具體操作中,對突發性事件,由政府組織實施,對零散事務聘請的人員一律按工作量計酬,實行有償服務。對短期性任務,實施一事一議,將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對長期性工作,實行合同管理。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增強農業推廣活力。要切實按照《農技推廣法》要求,逐年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支持與投入,健全完善信息傳播系統、農資和農產品檢測系統、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保證重大農業推廣項目和科研項目的專項經費。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辦公用房和科技示范場建設,添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和辦公設施,不斷提高技術推廣的現代化水平;二是增加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資金投入,擴大項目覆蓋面,延長項目實施期,以充分發揮技術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
要抓好“條塊結合、雙重領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的落實,將農業科技服務機構的人、財、物收歸區局管轄,實行以區局管理為主,鄉鎮管理為鋪的雙重管理方式,徹底改變農業科技干部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位,推廣網絡不健全的現狀,把農業科技干部從日常繁重的鄉鎮工作中解脫出來,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推廣服務工作中去。同時,要創立科技人員激勵創新機構,能者上、庸者下,讓農業科技人員有奔頭,以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
加強農業科技再教育培訓,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長期工作在農業一線,直接為“三農”服務,要通過培訓使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素質,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要積極推進農、科、教三結合,依靠教育培訓人才,依靠人才推動科技進步,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村經濟。要把科技人員的繼續再教育制度化,定期進行學習培訓,繼續再教育要與農業科研院校掛鉤,以利于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利用,培訓過程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要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有關市場經濟、農業產業化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批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需求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 抓“三化聯動”,南充市現代農業取得長足發展,圖為該市農技人員現場講解嫁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