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筍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輸血技術和輸血水平也不斷提高,特別是先進的手術項目在臨床不斷涌現,大量輸血成為手術順利進行的有力條件。但大量輸血之后,患者凝血功能以及對凝血功能有影響的血小板是否受到影響,本文選擇我院需大量輸血患者,觀察輸血前后患者血小板數量的改變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需要大量輸血患者共30例,上述患者為非血液系統性疾病,同時排除感染患者、發熱患者、敗血癥患者、肝脾腫大患者、藥物所致血小板減少患者。上述患者24 h內輸入血量平均為(5000±430)ml。1U紅細胞懸液折算為全血200 ml。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在輸血前采集靜脈血檢測血小板數量及在輸血后立即采集靜脈血檢測血小板數量。采集靜脈血的采血管為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血量為每管1.5 ml。血小板數量檢測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4.0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30例患者輸血前血小板計數平均數量為(209±71)×109/L;輸血歸于血小板計數平均數量為(65±29)×109/L。輸血前血小板數量在正常范圍值內,輸血后血小板數量低于正常范圍值最低值,輸血后和輸血前比較,輸血后血小板計數顯著低于輸血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于正常人來說,機體內的血量基本恒定,約占體重的8%左右,如果一次性失血超過全身血量的15%,機體多需要輸血。而當患者出現大量急性失血、嚴重創傷、手術較大等特殊情況時,患者需要大量輸血,而輸入的血液主要是庫存血。對于庫存血來說,當血液庫存24 h后庫存血液中的血小板幾乎完全消失,所以當用庫存血輸血時,進入患者體內的血液血小板數量很少[1,2]。
本文選擇我院30例大量輸血患者,輸血量較多。輸血前血小板計數平均數量為(209±71)×109/L;輸血歸于血小板計數平均數量為(65±29)×109/L。輸血前血小板數量在正常范圍值內,輸血后血小板數量低于正常范圍值最低值,輸血后和輸血前比較,輸血后血小板計數顯著低于輸血前。上述結果提示,當給患者大量輸血后,患者體內血小板數量會顯著降低,對血小板造成很大影響。針對血小板減少情況,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 庫存血存儲時間超過48 h后,庫存血內的血小板數量幾乎為零,當庫存血輸注到患者機體后,患者血液內的血小板會出現稀釋下降低,這是導致大量輸血后血小板數量減少的重要因素。另一方是組織間液發生轉移性稀釋。其次是血小板的趨附作用發生改變。上述這些因素均是導致大量輸血后患者機體內血小板數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所以對于大量輸血時,要及時監測血小板數量改變情況,嚴密觀察患者是否發生出血或有無出血傾向,根據患者血小板下降情況,及時補充血小板,避免患者出現血小板卻發性出血。在大量輸血時還要注意,當把未加溫的血液快速輸注到患者體內后,機體的體溫會下降,血小板活性會降低,從而使凝血功能發生障礙,所以,在大量輸血時要注意輸入血液的溫度,做到保溫輸血[3-5]。
綜上所述,當患者需要大量輸血時,輸入的庫存血能夠使機體產生稀釋性血小板減少,要及時給予監測,當血小板數量過少時,要注意給患者輸入新鮮血小板,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1]聶詠梅,李志強,徐文皓.大量輸血時可能出現的代謝問題.中國輸血雜志,2003,16(5):371-374.
[2]金民,周文杰,王峰.輸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變及相關因素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23):2573-2574.
[3]田維濤,張碧霞,張彤.大量輸血前后患者凝血四項及血小板檢測結果分析.西南國防醫藥,2009,19(2):228-229.
[4]角述蘭,陳晴莎,杜斌.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臨床觀察.當代醫學,2010,16(15):29-30.
[5]陳燕萍,王長奇,朱芳,等.大量輸血引起稀釋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減少2例.臨床血液學雜志,2008,21(12):66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