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芬 劉錦萍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疾病,可發生于月經初潮至絕經間的任何年齡,表現為出血量過多、出血時間過長和間隔時間過短[1]。選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90例臨床治療體會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均為本院婦產科收治的患者,年齡16~55歲,平均39歲;病程3~5個月,平均3個半月。患者既往均無心血管疾患、血液病、糖尿病史。有異常的子宮出血,既往無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等病史。部分出血時間長、出血量多的患者有貧血表現,體格檢查和婦科檢查無特殊。超聲檢查可以除外器質性病變,診斷性刮宮檢查子宮內膜可以發現黃體功能不足和子宮內膜脫落不規則,測量基礎體溫可以判斷是有排卵型還是無排卵型宮血。
1.2 治療 青春期功血首選雌激素(如己烯雌酚、戊酸雌二醇、結合雌激素);育齡期及體內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青春期功血;選用孕激素(如黃體酮、乙酸甲羥孕酮)及雌孕激素聯合(避孕藥)。圍絕經期功血主要用雄激素(如丙酸睪酮、甲睪素)及雄、孕激素聯合。求大劑量用藥后8 h內見效,24~48 h內出血基本停止。圍絕經期婦女和育齡期婦女可選手術止血(首選刮宮術、子宮切除術、電凝或激光子宮內膜去除術)青春期女子則以性激素止血為主。
全部患者順利完成治療,均取得有效止血,有效率100%,治愈率93%。大劑量雌激素口服治療時,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暈、乏力等反應,故宜在睡前服,反應嚴重時可加服止吐劑及鎮靜劑。長期用藥注意肝功能監測。在治療期間如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要及時就診。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指由于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機制失常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無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存在。機體內部和外界許多因素諸如精神緊張、過度驚恐、憂思、勞累、環境和氣候驟變以及全身性疾病、青春期卵巢功能不健全、圍絕經期婦女卵巢功能衰退、生育期產后或流產后內分泌功能尚未恢復等,均可通過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內分泌軸的相互調節[1]。營養失衡、貧血和代謝紊亂也可導致月經失調。無排卵型功血多表現為月經周期、經期和經量不正常。可為停經數周或數月后大量出血,持續2~3周甚至更長時間;也可為少量出血,淋漓不斷,持續時間較長。出血時間長者常伴貧血。排卵型功血月經周期縮短,月經頻發,經期延長。有時月經周期雖正常,但黃體發育不全或萎縮不全,故可有孕早期流產或不孕。
藥物治療以激素治療為主,青春期功血的性激素治療原則是止血、調整周期和誘發排卵。更年期功血的治療原則是止血、調整周期和減少出血。激素止血治療方案有多種,應根據具體情況如患者年齡,診斷、曾經治療效果、出血的時間、出血量等來決定激素的種類和劑量。值得注意的是,除青春期患者外,對其他患者尤其是絕經前婦女,在開始激素治療前必須明確診斷。診刮術或分段診刮術(>35歲者)既可以刮除子宮內膜,刺激子宮收縮、迅速止血,又可行病理檢查以了解內膜病變,如有無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或其他器質性疾病,是進行激素治療前常用的診斷和治療手段[2]。
對無排卵性功血來說,止血只是治療的第一步,幾乎所有的患者都還需要調整周期。青春期功血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正常的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機制的建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正常調節機制未建立之前,如果不予隨訪、調整周期,患者還會發生大出血。圍絕經期功血發生的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隨著年齡的增加,卵巢功能只能越來越差。因此,理論上講圍絕經期功血不可能恢復正常,這些患者需要長期隨訪、調整周期,直到絕經。刮宮術最常用,既能明確診斷,又能迅速止血。圍絕經期出血患者治療前宜常規刮宮,最好行分段診斷性刮宮,以排除子宮腔內器質性病變。青春期功血患者刮宮應持謹慎態度。刮宮時間的選擇:如出血多應立即進行,出血少者可先服用3 d抗生素后進行。子宮切除術很少用以治療功血,適用于年齡超過40歲,子宮內膜病理檢查為不典型增生,或合并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嚴重貧血者可施行子宮切除術。對激素治療不敏感或復發者、年齡超過40歲的頑固性功血患者或對子宮切除有禁忌證者,可行子宮內膜去除術,方法有經宮腔行微波、紅外線、冷凍、激光或顯微外科內膜剝脫術。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02.
[2]孫愛軍.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性激素治療.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