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春艷 楊麗秋 趙大梅
在護理工作由傳統的“功能護理”向現代的“整體護理”轉變的今天,對門診患者的心理護理已經開始被重視,筆者就這一問題談如下體會。
門診患者具有病情輕,病程短,無需住院治療就可好轉或痊愈的特點,多為多發病,慢性病。習慣上認為這部分患者只是軀體短暫地發生了生理,病理的改變,而他們心理狀態的變異卻常被人們忽略。人的個性對于身體疾病的反應也是帶有病態性質的。由于人的個性特點不同,他們對病情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1.1 煩躁型 這類患者對治療要求立竿見影,藥到病除。打一針或進行一次靜脈輸液后就指望病情明顯好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即對藥物作用,治療手段等產生懷疑。這部分患者多為對醫學知識缺乏了解青壯年,常表現為急躁,易怒,抑制力差,對周圍環境反應敏感。
1.2 冷漠型 這類患者或對治療有自己的主見,或認為自己的病情并不嚴重,習慣于以往的治療和途徑,難以接受新的治療方案和措施。這類心態的患者多見于對醫學知識略有了解的慢性病或老年患者。常表現為沉默寡言,反應慢而抑制力強,對周圍環境反應冷漠。
1.3 恐懼型 這類患者對所患疾病,護理操作,甚至醫療儀器及醫院這個特殊的環境都充滿恐懼感。這類患者多見于小兒,少年,男性或極少來醫院就醫的患者。多表現為精神高度緊張,反應極為敏感,缺乏忍耐力。
2.1 因人而異 要善于從患者的言談舉止和情緒的微小變化中發現他們的內心活動,把握患者的心態特點,對癥施治。對煩躁型的患者,除了熱情,操作有序之外,更應注重他們焦慮或發怒時,細心傾聽他們的抱怨,努力改善周圍環境,最大限度減少引起患者情緒波動的因素,主動向患者解釋各種治療方法的目的,病程和預后。對冷漠的患者,要主動與之交談,努力捕捉其心理活動,運用社會交往能力與患者建立起指導-合作型的護患關系。展示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使患者了解更多的有關自身疾病和健康知識,樂于接受醫護人員的指導。在治療過程中要做到勤觀察,多詢問,注意病情變化。對恐懼型的患者在技術操作前,要說明目的,方法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使其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在動作上則要求輕柔,準確無誤,并輔之以安慰性的語言或轉換話題,分散患者對操作的注意力。接待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的患者時,主動講解其病情和各階段的自身感受,委婉,客觀地說明其病情并不嚴重,以減輕心理壓力。
2.2 為人解疑 到醫院就醫的患者一般都在心理上懷有不同程度的疑慮,如自己所患疾病的嚴重程度,醫院的醫療護理質量,周圍環境的優劣等。門診護士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儀表等方面的良好形象來為患者排除各種疑慮,實現心理護理的目的。在與患者的交談中表現出熱情開朗的性格,樂于助人的風范,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良好的文化修養,給患者以信任感。護士要具有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工作態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對突變的病情,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2.3 與人為善 這個善就是要求護士對患者具有極大的同情心和強烈的責任感。處處以患者為中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對不同心態的患者都應以充分理解的心情對待他們,善于體察他們的身心痛苦。積極創造條件滿足患者的需要。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熱情周到的服務,使患者有家的感覺,給患者以心理上的影響。
3.1 良好的職業道德 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這不僅是對護士的一般要求,也是門診心理護理關鍵條件,護士只有視患者為上帝,才能待患者如親人。在醫療衛生事業充分發展的社會,患者到醫院已不單純是接受治療,而同時伴有享受服務意義。尊重,是一般人較高層次的心理需要,護士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把患者擺到上帝的位置,從思想上樹立起服務的意識,展示出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
3.2 較高的護理操作技能 心理護理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技術操作基礎上。較高的護理操作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能起到積極作用,反之則產生負面影響。為此要求護士加強自身學習,注重實踐鍛煉,精通本行業務。即使是消毒,處置等基礎性護理技術操作,也都要規范,準確,有序,同時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使其具有更為深刻的意識內涵,把技術性與思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3.3 多學科的知識 門診心理護理護士對患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迅捷的判斷力,準確的表達力,強烈的感染力。這就需要護士不僅具有豐富的醫學,護理學知識,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在心理護理中,恰如其分地運用自己的知識,給患者以高品位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