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吉紅亮
院前急救是搶救重癥患者非常重要的環節。急性腦干出血以其發病急,進展迅速,死亡率高成為院前急救工作中關注重點。為了能夠預見并及時緩解疾病的致命性威脅,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致殘率,通過對我院急診科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57例腦干出血病例的回顧性分析,從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角度加以探討。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經過我院急診科院前急救,并經院內頭顱CT確診腦干出血,均符合急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的患者57例。57例患者中男37例,女20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52歲。患者發病均為急性起病,伴隨程度不一的頭痛、頭暈、嘔吐及意識障礙。不同程度昏迷43例,神志模糊煩躁不安7例,2例神志清楚,昏睡5例。57例患者入院后經過進一步治療,收治專科,發病后一周進行回訪。
1.2 院前搶救措施
1.2.1 常規處理 頭保持上抬30°,及時清除口鼻分泌物,或采用手法(壓額抬頦)打開氣道,昏迷患者將頭側向一邊,保持氣道通暢。常規吸氧,監護生命體征,觀察瞳孔改變。常規測量快速血糖及十二導聯心電圖。對于伴有嘔吐、舌根后墜或頻繁抽搐患者院前給予氣管插管,對于預計困難插管患者可暫給予口咽管或呼吸囊輔助通氣。建立靜脈通路,有顱內高壓癥狀患者給予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靜脈點滴,或加壓注射。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給予奧美拉唑靜脈注射。無顱內高壓癥狀者給予生理鹽水250 ml建立靜脈通路。頻繁抽搐患者給予安定10 mg靜脈注射,注意呼吸抑制。
1.2.2 轉運途中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隨時向院內反饋病情,請科內做好搶救準備及專科會診。途中注意轉運安全。用擔架轉運患者時注意輕、穩、慢,盡量避免頭部劇烈震動。
將患者按年度分為三組,第一組(2005.12-2007.12)16例,經院前急救好轉1例,穩定7例,一周內存活8例,一周生存率50.0%;第二組(2008.01-2009.12)18 例,好轉 1 例,穩定10例,一周生存患者11例,一周生存率61.1%,第三組(2010.01-2011.13)23例,好轉3例,穩定15例,一周內生存病例18例,一周生存率78.3%。2010年度至2011年度搶救病例一周存活率較前明顯增加。57例患者搶救成功48例,9例在24 h內死亡,總一周存活率64.9%。
2.1 好轉 患者入院后經過治療癥狀好轉,按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療效及功能殘損評分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生活能自理。
2.2 穩定 經院前急救至回到院內24 h內病情無明顯變化,生命體征平穩,無明顯并發癥出現,并轉運至專科進一步治療的患者,好轉及穩定患者可視為院前搶救成功。
急性腦干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危重類型,起病急驟,多數患者起病即出現昏迷抽搐,呼吸暫停,常伴有應激性潰瘍,病情變化快。因此科學規范的急救程序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保證。我院急診科從2005年至2011年在院前急救方面不斷探索,為建立規范、有序、及時、有效的搶救程序努力.在2009年以來,在院內科內進行大練兵,將規范化的搶救程序,通過反復演練及實踐模擬,盡可能轉化為急救人員的習慣行為,通過這樣的訓練在院前搶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通過本文我們可以看到對腦干出血病例的搶救一周生存率在2010年以后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在院前急救中體會到,維持呼吸是至關重要的,有效的氣道控制是安全轉送患者的必要條件[1],在院前現場情況復雜,有條件者給予保護性氣管插管,對于預估困難插管患者可暫給予口咽管輔助通氣或呼吸囊輔助呼吸。另一方面在急救中我們注意到患者早期顱內壓增高明顯,因此防治腦疝形成也是搶救的關鍵,降低顱內壓和控制血壓是提高急性腦血管患者搶救成功率的重要環節。轉運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是作為院前急救人員不能忽視,不當的搬運和顛簸會加重病情,總之,筆者認為決定腦干出血的預后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雖然總體預后差,死亡率高,但是規范有效的院前急救也是影響預后的重要環節。因此,在不延長院前搶救時間前提下,規范有效的進行院前救治、途中監護轉運患者是提高救治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同時為院內救治奠定堅實基礎。
[1]王洪軍.急性腦卒中院前救治措施相關問題討論.中國急救醫學,2008,28(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