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景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婦幼保健院兒科,山東菏澤 274000
18例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臨床誤診分析
程遠景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婦幼保健院兒科,山東菏澤 274000
目的 探討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臨床常見的原因,以及與機械性腸梗阻的鑒別要點。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于本院治療的被誤診為機械性腸梗阻的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患兒18例的臨床資料,總結誤診的原因及治療過程。 結果18例患兒入院初步診斷均為機械性腸梗阻,經系統診斷判斷為誤診,更正最終診斷為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后經系統治療均治愈出院。 結論 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多為繼發性疾病,臨床診斷過程中,與機械性腸梗阻的癥狀相似,且單純X線檢查常為錯誤診斷提供依據,臨床診斷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經過系統的診斷后,方可做出最終診斷。
急性假性腸梗阻;機械性腸梗阻;小兒;誤診
急性假性腸梗阻是指臨床表現中常有腸梗阻的癥狀和體征,但經過系統診斷發現并非機械性腸梗阻病變的一種綜合征[1]。這類疾病臨床上較為少見,因此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容易誤診誤治,尤其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在這類患者中更為罕見,給基層醫療工作者的診斷提出巨大挑戰。近年報道中發現,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的誤診誤治有增多趨勢,嚴重影響患兒的預后,因此如何在早期作出正確的診斷,是提高治療效果和預后水平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本院回顧性分析收治的18例急性假性腸梗阻患兒的臨床資料,探討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臨床常見的原因,以及與機械性腸梗阻的鑒別要點。
回顧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于本院治療的被誤診為機械性腸梗阻的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患兒18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兒11例,女性患兒7例;最小患兒6個月,最大11歲;其中0~1歲年齡段人數最多,共有7例;1~3歲4例;3~5歲3例;5~11歲4例。入院時伴有上呼吸道感染5例,支氣管炎6例,急性胃腸道感染6例,剩余1例未見明顯并發癥。
明確診斷后,所有患兒均采取保守治療方案。治療過程包括:(1)本次研究中患兒發病誘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5例;支氣管炎6例;急性胃腸道感染6例。因此首先針對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的誘因作出針對性的治療,如抗感染等。(2)給予禁飲食、胃腸減壓、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以及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3)使用開塞露灌腸通便,感覺無效者可以配合25%硫酸鎂、石蠟油、0.9%氯化鈉溶液等,根據比例1∶2∶3配制成灌腸液大約50~100 mL保留灌腸處理。(4)紅霉素靜脈滴注 3 mg/(kg·8 h),改善和恢復腸動力。
治療后大約72 h,對患兒進行全面身體檢查,并觀察患兒的癥狀表現。另行腹部X線平片檢查,將檢查結果與入院時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并對入院時的癥狀、X線平片檢查等統計分析,探討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臨床常見的原因,以及與機械性腸梗阻的鑒別要點。
所有患兒中,均發現有腹部膨隆,腸鳴音減弱或活躍,均未見腸型蠕動,腹部觸診均未觸及明顯的包塊,腹肌正常,腹部均有輕微的壓痛,所有患兒均發現排便或排氣障礙,另有7例臨床有發熱癥狀,8例有腹痛、腹脹,且伴有惡心、嘔吐。入院時行腹部X線平片檢查均提示有腸管積氣及擴張,小腸部分發現小液氣平面,但遠端腸管未發現無氣體現象。入院后行消化道鋇餐檢查,未發現機械性腸梗阻樣病變。部分患兒另行CT檢查,同樣未發現機械性腸梗阻樣病變。入院時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高17例,大便常規有膿球菌少量~(++)6例。其余檢查結果如肝腎功能及血生化等均未見明顯異常。
所有患兒入院診斷時,初診均誤診為機械性腸梗阻。入院后,進行消化道鋇劑造影檢查,部分患兒行腹部CT掃描檢查后發現,均未見機械性腸梗阻樣病變。復診時,參照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2],均更正復診為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1)臨床癥狀有腸梗阻表現及X線結果支持以上判斷;(2)胃腸道動力功能出現異常,無法正常排氣或排便;(3)其他檢查結果無明顯的機械性腸梗阻樣病變支持以上的判斷。另外,三項條件中(1)、(3)為必須的條件,(2)在某些不典型患者中可能未被發現。因此,針對臨床表現不典型患者可以進行開腹探查明確最終診斷,在手術過程中對腸壁做全層活檢,以此來確定病變原因是否源于肌層或神經組織。
經過系統治療72 h后,所有患兒腹痛、腹脹癥狀消失,排便或排氣均恢復正常。治療后X線平片表現結果顯示,腸梗阻征象消失。對患兒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回顧發現:(1)18例患兒中17例有明顯的誘因,多表現為急性感染;(2)18例患兒中,發病時臨床均表現有腹脹、腹痛、排氣或排便障礙等腸梗阻癥狀;(3)18例患兒中,X線平片檢查結果顯示均有腸梗阻征象;(4)18例患兒中,另行的其他檢查結果均未發現明顯支持腸梗阻診斷的征象。
急性假性腸梗阻這類疾病臨床上較為少見,尤其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在這類患者中更為罕見,給基層醫療工作者的診斷提出巨大挑戰。近年報道中發現,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的誤診誤治有增多趨勢,嚴重影響患兒的預后。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AIPO)發作時常表現為腸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非梗阻性腸腔。由于胃腸動力紊亂,因此又表現出腸梗阻癥狀和體征。本病最早是由Nash于1960年首先報道的[3],以嬰幼兒最為多見。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發病原因復雜多樣,病因一般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是由于腸平滑肌或神經病變從而導致胃腸功能障礙。繼發性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發病誘因主要包括各類的感染、內分泌疾病、結締組織病等[4]。其中,又以繼發性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最為常見。本次研究中的18例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患兒,有明確誘因的患兒有17例,由于選取資料較少,未進行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中0~1歲年齡段人數最多,可能是由于嬰幼兒神經發育不夠完善,傳遞功能不穩定,從而導致了腸道的分泌和運動失控所致[5]。
本次研究對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回顧發現:在臨床癥狀的表現上,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患兒常表現為腹脹、腹痛、排氣或排便障礙等腸梗阻癥狀,但腹痛表現無機械性腸梗阻患者的表現明顯,本次研究中患兒腹部僅表現為輕微的壓痛。在發病原因的表現上,多有明顯的誘因,以各類的急性感染最為多見,分析原因可能是發生感染的患兒胃腸動力失調,由于感染導致腸道分泌液增多,加重腸梗阻癥狀。在檢查結果的表現上,多數患兒的X線表現有腸梗阻征象,但腸道鋇餐和CT結果顯示,無腸梗阻征象,這可能時本病誤診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此類癥狀患兒的腸道鋇餐和CT檢查結果,對于最終的診斷起到的作用尤為明顯[6]。
[1]吳梓梁.小兒內科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870-1872.
[2]盂麗萍,蔣玉茹,霍開明.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26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7):1117.
[3]Ones RS.Intestinal Obstruction.In:Saibston DS.Textbook of Surgery[M].15th edition.Asia:Harcoua,1999:915-922.
[4]丁連安,陳雙喜.幾種少見特殊類型腸梗陰的診斷及治療[J].實用臨床醫學雜志,2005,9(9):45-47.
[5] 劉文欽,王明明,黨政華,等.假性病不假[J].醫學綜述,1997,3(4):208.
[6] 王茂貴.小兒急性假性腸梗阻[J].小兒急救醫學,2003,10(6):395-396.
R574.2
B
1674-4721(2012)07(b)-0168-02
2012-04-19 本文編輯:林利利)